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前,埃及国内反英运动高涨,英埃矛盾逐渐激化

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殖民地国家相继获得独立,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也在积极地进行维护自己国家主权的努力。1952年7月23日,由纳赛尔领导的埃及“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要求埃及国王退位,取得成功。并在1956年公布了新宪法,埃及人民维护民族独立与主权的行动也变得更加有组织与针对性了。 在纳赛尔的新政权成立后,为了使埃及取得迅速的发展与经济独立,纳赛尔计划在尼罗河上建造一座大坝,这样它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来灌溉农田,促进埃及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同时尼罗河充足的水源还可以用于发电,为埃及的工业提供动力。大坝建成后,可以使埃及增加耕地面积150万英亩,每年可以提供80亿千瓦时的电力,这些将为埃及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在纳赛尔眼里,阿斯旺大坝是埃及民族、社会、经济觉醒的象征。但是大坝的建设,却需要8-10亿美元的资金。 为了加强自己对埃及的控制,美英曾答应为建造水坝提供经济援助。美国之所以愿意对埃及提供经济援助,其中一个原因是埃及决定向捷克斯洛伐克购买武器,这使艾森豪威尔政府深感恐惧。为防止埃及倒向苏联一边,1955年12月美国与英国表示向埃及捐助7000万美元,用以修建阿斯旺水坝。 与此同时,苏联为了扩大自己在中东的势力范围,与英美进行竞争,也对埃及表示愿意用自己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来援建阿斯旺水坝,并且条件比英美的优惠。 由于急需建设资金,埃及对于英美的贷款曾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英美不愿意看到埃及的强大与独立,所以附加的政治条件极为苟刻。 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演说》中,对于英国的政治附加条件就讲得很清楚。他说:“当我们的对手以色列得到了更多的军火,对我们进行威胁时,我们却得不到军火。当我们派了一个代表团想从英国得到军火时,他们说他们在以下条件下给我们提供军火:1、纳赛尔到万隆时要保持缄默,不准讲话(当时埃及正准备参加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2、埃及停止攻击订立巴格达条约的政策,并让英国按照他的愿望来实施他的计划。这种交易意味着对于我们的控制与奴役。” 最终,美英出尔反尔,在国内一片反对声中宣布取消贷款。英美取消对埃及的贷款,一是想惩罚与打击一下埃及不断向社会主义阵营靠拢的行为,埃及于1956年5月断绝与蒋介石政府的外交关系,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二是认为苏联也无力向埃及提供贷款,埃及的大坝修建计划将会搁浅。 而苏联的举动则显得犹豫不决,虽然很爽快的答应了自己的贷款,并提供技术的援助,但在落实时却行动迟缓。纳赛尔对美英和苏联的行为十分恼火,随后便断然决定将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用运河收入来建造大坝,这直接引起了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爆发。再加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前,埃及国内已经高涨的反英运动,英国与埃及的矛盾在逐渐激化。

齐白石画了一个牛屁股,为何能卖1000万?专家:放大后发现答案

在我国,若要说哪一个画家画虾等动物最为深入人心,画的最为传神,那非齐白石莫属。 齐白石的《墨虾》早已经红遍大江南北,其真品更是无价之宝,受到众多收藏家的青睐和追捧。 齐白石不仅画虾了得,画其他的动物,如蝉、蛙等更是画得活灵活现,宛若活物,这是因为他极其擅长将动物的细节展现出来,如神气的触角,灵活的四肢等等。 齐白石从小便开始习字读书,同时还接触雕花木工等手艺,而没过几年,他又遇上了几个好师父,正是这几个师父,带他步入绘画的殿堂,为齐白石出神入化的画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齐白石本人好学,加之他从小便爱观察动植物,有着异于常人的敏锐, 之后,他便四处游览山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凭着自己出色的画技以及朋友的推荐,齐白石出神入化的画技逐渐传遍大江南北。 别说现在的收藏家,就是齐白石同时代的画家和收藏家们都以收藏齐白石的画为荣。 齐白石曾画过一幅画,名字叫做《柳牛图》,画里就是一个牛屁股,而恰恰就是这一只看似稀疏平常的牛,却引起了诸多人的特别关注和好奇。 这幅画画面简单,是一幅典型的中国画,画面里最显眼的是一棵柳树,柳树丝丝缠绕,齐白石很好地勾勒出了风吹动柳枝的感觉,而在柳树旁边,就是这幅画的主体,一只牛。 不过这只牛并没有正脸,只有一个牛屁股而已,墨水在齐白石的手下层次分明地勾勒出牛的屁股以及那一根尾巴,一下子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勾引了无数人的好奇心,而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后面, 就这样一幅图居然卖出了1000万的价格,可见这幅画的价值和影响力不容小觑。 这幅《柳牛图》究竟为何能够拍出如此之高的价格呢?原因有这几方面,第一,当然就是齐白石本人的影响力。 第二个原因,就是这幅画的技巧之高,非一般人所能轻易达到,中国画重在写意传神,这幅《柳牛图》看似轻描淡写随意勾勒,然而其每一笔勾勒,每一笔填充都是极其讲究的,可以说艺术性极高。 第三个原因,则是专家们将《柳牛图》特地放大了数倍之后才终于发现的,仔细查看原图,会看见牛的左边有一处黑色的地方,初一看,会以为是污点,但是仔细看, 却会发现原来那是牛的一角,这点睛之笔让整个画面更富层次感,也让老牛显得更加神气。 齐白石仅仅只是在上面多添了几笔,就让整幅画显示更有灵气,让一幅只有牛屁股的画价值翻了数倍,这个也只有齐白石这样真正的大家才能做到。齐白石画了一个牛屁股,为何能卖1000万?专家:放大后发现答案 !

详解夜郎国——夜郎国真的自大吗?其实我们都曲解了

“夜郎”,有人说是“议郎”(指议事联盟)的译音。 在模糊的历史陈迹中披沙拣金,钩沉发微,才勉强知道夜郎源于南方的濮族。史书上说它是参加周武王伐纣联军的18蛮夷国之一,后来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辞中也找到了关于濮人的记载。据推测,濮人的活动区域大约在楚国西南方向,即今湖南和贵州北部的崇山峻岭中。 尽管这里有山中树、水边草、路边花,蓝天若水,红叶如鱼,但龟缩在大山大河之间,整天跟动物打交道,与中原文明远远隔绝,他们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直到春秋时期,濮人仍然没有自己的君长,三五成群,自得其乐,狩猎劳作,自生自灭,所以被称为“百濮”。 但到了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就连山林里也找不到一片净土。面对战国群雄的压榨和渗透,他们明白,在紧急情况下需要找一个发号施令的人指挥全体部众。没有首领,他们就会被各个击破。于是就有了居于一般濮人之上的大王,有了大小不等的濮人国家,如且兰、句町(gou ding ),其中最大、最著名的当属夜郎。 这个小国之中的大国,存在的时间比一般的中原王朝还长。从周赧王十七年(前298)楚国讨伐夜郎开始,到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夜郎国被废,它存在了足足三个世纪。其疆土东接交趾,西邻滇国,北有邛都,方位在今贵州中西部和与贵州比邻的四川、云南部分地区。在这个三晴两雨、四季如春的区域内,生活着百濮族系和百越族系的众多民族,人口有10余万户,数十万人,仅精兵就有10余万,是西南夷地区名副其实的盟主。 直到汉朝初年,夜郎王仍凭借强大的兵力笑傲群邻。 笑话就出在夜郎王不可一世的时候。当时,汉武帝听说南方丛林中有一个派头不小的夜郎国,便两次派出大臣进行招附。第一次是建元六年(前135),汉武帝在击溃东越后,派出唐蒙出使夜郎,说服夜郎及周边小国答应汉朝在那里设置犍为郡。第二次是元狩元年(前122),汉武帝因通向身毒(印度)的道路被匈奴阻隔,试图通过西南夷另外开辟一条去身毒的路,便再次派汉使前往夜郎。夜郎王多同破例接待了远方的客人,待汉使说明来历后,夜郎王竟然发出了“汉孰与我大”的疑问。这一问非同小可,“夜郎自大”的成语从此诞生。 就在夜郎王发出“汉孰与我大”的疑问之前,汉朝使者到达了邻近的滇国,滇王套羌最先发出了“汉孰与我大”的疑问。古人之所以把这句贬义的话加在夜郎王身上传扬,不过因为夜郎王比滇王名气大罢了。就如同我们吓唬小孩用阎王比用小鬼更有作用一样。 “夜郎自大”也完全可以解释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为夜郎国的确独领西南夷之风骚。而且“汉孰与我大”的问题,也透出了夜郎王在群山封闭中急于了解外部世界的求知热望。 在听说汉朝疆域开阔、兵多将广,自己仅仅相当于汉朝103个郡国中的一个之后,夜郎王并没有“妄自尊大”,他不仅痛快地答应了汉使的要求,而且对汉朝文明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认同,“约为置吏,归属汉朝,接受册封”,并派出使者到京城朝贡。 其实把这个贬义的成语与明智的夜郎王捆绑在一起是不公平的,因为夜郎人在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的环境里,问一声汉使者谁大,并不为过。不过,一个误读的成语,不经意间传扬了一个存世三百年的古国的历史,并升华了一个人、一个民族,实属功莫大焉。 握紧拳头你将一无所有,张开双手才能拥抱一切。尽管夜郎王的臣下嘀嘀咕咕,但后来发生在夜郎身边的事件明白无误地证明了夜郎王的高明之处。元鼎六年(前111),在汉朝征讨南越时拒不出兵的且兰君主,被汉武帝派大军一举击杀。看到此情此景,暗自庆幸的夜郎王派出大臣向汉朝正式投降,汉武帝对他的明智之举大为赞赏,仍赐其为夜郎王,在此设置了牂牁(zang ke)郡。 随着牂牁郡的建立,曾经雄踞西南几百年的夜郎国地位骤然下降,它不再是部落联盟盟主,而是郡守治下的小邦,首领被封为王、侯、邑长。 并非每一位夜郎王都能审时度势,历史的悲剧终于到来。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濮人聚居区的夜郎王兴、句町王禹和漏卧侯俞之间经常因为小事相互挞伐,战火连绵不断,民众怨声载道,作为众王之王的汉成帝不得不派人持节调解。 “这是我们的内部事务,汉朝何必多管闲事!”夜郎王兴公然不从调停,仍一意孤行继续征讨其他两个小国。 一气之下,汉朝牂牁太守陈立报经汉成帝同意,摆下鸿门宴,谋杀了不识时务的兴,讨平了兴的妻子和儿子拼凑起来的叛军,夜郎王从此被废,部分夜郎贵族因惧怕汉朝镇压和句町报复而南逃交趾。这正应了道家鼻祖老子那段话:人身上牙齿最硬,舌头最软。所以牙齿最先脱落,而舌头永远鲜嫩。 夜郎国的消失真的怪夜郎王兴不识时务吗?如果夜郎国低眉顺眼,就可以摆脱被废的命运吗? 回答是否定的。 这还要从血液里流淌着改革热血的秦始皇说起。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彻底颠覆了延续上千年的“邦国制”历史上叫“封建制”,也就是把天下分封给诸侯,建立各自为政的邦国。新建了“帝国制”历史上叫“郡县制”,也就是把原来的诸多国家变成一个国家,把原来各自为政的邦国变成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 历史的惯性使得人们对新生事物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并非所有的人都赞成“郡县制”,甚至有人把秦朝“二世而亡”归罪为没有分封诸侯。 迫于无奈,刘邦在建国初期只好实行了“一个王朝,两种制度”:在京畿地区实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外围地区实行“封建制”,封了许多刘姓王国(后来还将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封为国王,夜郎王就属此列),由王国的君主自行治理,让他们充当中央政府的屏障,也就是所谓的“藩王”。 事实无情地证明,刘邦委曲求全地部分恢复“邦国制”是一个重大决策失误。汉景帝被七国之乱搞得方寸大乱、焦头烂额,搭上了亲信大臣晁错的脑袋,又请出了名将周勃的儿子周亚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将造反的藩王平定下去。(此后分封制偶有复发,每次都酿成了血光之灾,如东晋分封引发了“八王之乱”,朱元璋分封造成了“靖难之变”,洪秀全分封导致了“天京事变”。) 经历了此次血的教训,汉王朝开始彻底检讨刘邦的“邦国制”。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诸侯王的支庶得以受封为列侯。结果,汉初分封的王国有的变成了郡县,有的分成了只有虚名、没有实权的小侯国,这就为汉武帝的大显身手打牢了根基,汉朝的国祚也因此延续了漫长的三百年。 夜郎王的被废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生的。试想,和皇帝一脉相承的刘姓藩王都变成“侯”了,皇帝还能容忍他姓国王存在吗? 夜郎王被诛杀后,濮人感到没有了主心骨,因而多次聚众闹事,有一次还把牂牁郡府团团围起来表示抗议。为了息事宁人,汉朝只得修建了一座“竹王祠”(夜郎王姓竹)祭奠夜郎王,还封竹王幸存的三个儿子为侯。 众所周知,“侯”比“王”不仅低了一等,更重要的是没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但封侯也比被杀好啊,连别的刘姓国王都降为侯了,自己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三个夜郎侯不敢(也懒得)争辩,只有(也只能)听之任之。 夜郎国从此消失了,但就因为那个对夜郎人极尽嘲笑之能事的成语,夜郎国得以经常挂在后人嘴边。 当然,还有一件事名气很大,那就是在今夜郎故土上酿出的美酒,在民国四年(1915)美国主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同法国的库尼克白兰地、英国的苏格兰威士忌一同被誉为“世界三大蒸馏酒”,它就是中国酒中之王–贵州茅台贵州茅台酒厂位于黔北赤水河畔茅台镇海拔423米处,早在1915年其生产的茅台酒就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另外,还有一件事鲜为人知,那就是作为夜郎象征的“竹”通“筑”,如今的贵州贵阳就简称“筑”(zhu)。 如今,滇王印已经在云南找到,句町王墓在广西被发掘,而夜郎王都废墟至今没有踪影。 此后,百濮失去了记载。因汉朝在百濮之地设置了武陵郡(今湖南溆浦)、长沙郡(今湖南长沙)、零陵郡(今广西兴安)、贵阳郡(今湖南郴州),所以他们依地名被称为武陵等郡蛮。岁月流转到隋唐时期,因蛮人聚居的湘西与四川、贵州、湖北交界处五溪汇流,所以武陵蛮改称“五溪蛮”。今日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畲族,就是由五溪蛮、长沙蛮、零陵蛮和贵阳蛮分化而来。

诸葛孔明死的时候,发生了奇异现象,可以用科学解释吗?

说到诸葛孔明,小编一直认为,他在三国中可以说是比较有名气的一个军师,主要是因为颜值高,而且又很聪明,可以舌战群儒,小编在看三国的时候对他真的是非常的崇拜,但是我一直不理解的是诸葛孔明在此之前发生了奇异的现象,然而这种奇异现象可以用科学解释吗?那么接下来小编来给大家讲一讲。 事实上当时诸葛孔明病入膏肓的时候,天空的星星忽闪忽闪的,整个天上的天气也不太对劲,突然之间就阴风阵阵,有人说诸葛孔明死了以后,刘禅撑不了多久,整个国家就会破灭,但是这句话也成为了事实,在诸葛孔明死后没有多长时间刘婵就投降于司马懿。 如果说当年刘备没有把诸葛孔明请下来,我想诸葛孔明应该不会死得那么早,因为诸葛孔明这一生实在是太操心了,起初的时候他需要辅佐刘备,刘备也像是一个懵懂无知的黄毛小子一样,后来又去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事实上刘禅比刘备还要不如,他不仅仅非常的不懂事,甚至还不够资格成为皇帝。在诸葛亮快要去世的时候,天上突然之间出现了三颗星星,这三颗星星都是血红色,并且一颗一颗的坠下,所以说有人讲诸葛孔明死后刘禅就会撑不下去。 但是事实上,现在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我们现在的话,用科学来解释就是流星雨,流星雨在我们现在是很常见的,虽然说小编没有看过,但是看过类似的视频。

宋朝一官员夜宿佛寺,当晚小妾神秘失踪,僧人:此事与方丈有关!

宋高宗年间,常州有一座寺庙,方丈是个五十多岁的和尚,家中有个老母亲。按说,佛门清净之地,女眷不便出入,可这方丈声称自己孝顺母亲,不忍心离开母亲,非要把母亲接到寺庙照料。 既然是为照料母亲,加之又是方丈的母亲,寺庙的僧人也不便多言。只不过,他们私下都很好奇,既然如此舍不得母亲,当初为何要出家?更让人奇怪的是,如果方丈真那么孝顺母亲,早就应该把母亲接过来,为何不早不晚,偏偏是这个时候? 接下来,还有更离奇的一幕。这年夏天,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方丈突然对众僧人号啕大哭,说:“我母亲已不幸病逝,现在天气炎热,希望大家帮个忙,尽快帮我置办棺木寿衣。” 众僧人连忙劝方丈节哀顺变。但众人心中无不纳闷,老太太好好的,怎么突然去世了?更让人纳闷的是,替方丈操办丧事的僧人,没人看到过其母亲的遗体。方丈为何把母亲的遗体藏起来呢?当夜,方丈亲自守灵,一整夜哭泣不止。 当天傍晚,寺庙中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一男一女,男的自称是罢职官员,姓张,本是个正七品的推官;女子自称是张推官的小妾,名叫赵寿儿,年轻可爱,貌美如花。两人来到寺庙时,赵寿儿对张推官说:“老爷,妾身认识这寺庙方丈的母亲,不如再次借宿一晚吧?” 张推官见天色已晚,便答应了赵寿儿的请求。 离奇的事件再次发生!当夜,赵寿儿借口要出去方便,这一出去,便一去不返,神秘失踪。张推官心急如焚,忙将方丈求助,方丈无可奈何地说:“老衲母亲去世,明天就要下葬,现在为丧事忙得焦头烂额,哪里还有功夫帮你找小妾?” 张推官见状,只好等到第二日,向常州知府莫伯虚报案,危言耸听地告诉莫伯虚,说小妾赵寿儿与人私奔,请官府派人巡查缉捕。张推官虽被罢免,但毕竟曾是官员,没准儿哪天又官复原职、青云直上,莫伯虚府立刻展开调查,并贴出告示,重金悬赏知情者。 与此同时,方丈已经将母亲的棺木运出城外安葬。 这时,寺庙有个僧人趁方丈不备,连忙跑到常州府衙向莫伯虚举报:“张推官小妾赵寿儿失踪之事,与我寺庙方丈有关!方丈早就和赵寿儿认识,当初方丈接母亲到寺庙,根本不是为了孝顺母亲,而是便于赵寿儿已探望老太太的名义和方丈约会。我想,这次赵寿儿失踪,一定是方丈把她藏起来了,方丈的母亲也可能没有死!” 方丈是当地颇有名气的高僧,莫伯虚不敢轻信僧人的一面之词,所以并没有做出针对方丈的决定。三天后,又有人举报方丈,说是他亲眼看到方丈的母亲还活着,赵寿儿确实是被方丈藏起来,之前方丈的母亲下葬,棺材里躺的不是其母,正是赵寿儿!方丈正是用这种障眼法,便赵寿儿偷偷运出城外藏起来。 莫伯虚闻言大惊,当即把负责方丈母亲丧事的仵作和木匠叫来审问,仵作和木匠供认不讳。莫伯虚又下令抓捕方丈,并根据举报者提供的信息,将赵寿儿逮捕归案。经过一番严刑审讯,方丈和赵寿儿只好从实招供,事情的真相与举报者的一模一样。 最后,莫伯虚下令将方丈的度牒(古代僧人的出家凭证)烧毁,命令方丈还俗做百姓。而赵寿儿则被莫伯虚重达几十大板,卖为奴婢。(《宋稗类钞》《夷坚志》)

苏伊士运河是英国运输与工业大动脉,坚决反对埃及将运河国有化

对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来说,埃及与印度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支点,有人把这两者比喻为英王皇冠上的两颗明珠。埃及是阿拉伯世界最具威望的国家,同时又是最强大的国家,其可称为中东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且英国在埃及驻有近八万的驻军,其在埃及的军事基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与经济价值,在基地的设施及附属物价值就接近七亿英镑。苏伊士运河被英国称为其全球体系的大动脉。英国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海外贸易,四分之三的海外石油,经过苏伊士运河运往英国,而且苏伊士运河公司,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埃及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使得英国要想维护在中东的殖民统治,就必须控制住埃及,至少也要将埃及留在英国的控制范围内。这成为英国在二战后对埃及政策的核心。 在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计划后,艾登在他的《反对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广播演说中,对于与苏伊士运河的战略重要性分析的非常透彻。他说:“对于我们英国来说,苏伊士运河一直是沟通英联邦的主要水道,它把我们所需要的供应品带给我们,对于全世界的其他国家来说,它已经成为日益增长的交通量的承担者。全世界的商务依靠它,它载运各式各样的货物到欧洲和美洲,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到达东方的巴基斯坦、印度和锡兰,实际上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水道。今天通过这条运河的,大概有我国、西欧、斯堪的纳维亚和其他许多国家工业所需石油的一半。没有它,我们的机器与运输都要停下来,我们的工业与贸易需要它。” 苏伊士运河是国际战略要道,对于苏伊士运河的控制,就等于控制了世界战略要塞,就等于增强自身实力而相应限制了对手。而且,苏伊士运河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由于其是世界的运输要道,其商业运输作用也非常巨大,因此运河每年的税收价值不菲,对于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每年可为英国带来不少的经济收入。 当时被英法所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是世界上利润最大的公司之一,从1870到1930年,公司的纯利润就达到30亿法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润有了显著的增加,到1950公司的收入已经达到280亿法郎,相当于战前的18倍。1955年公司的利润达到1亿美元,而英国政府可以得到2350万美元。再者苏伊士运河所在的中东地区,蕴藏着世界近60%的石油资源,经济地位也十分重要,因此,英国也不愿放弃这个廉价的能源供给线。 由于苏伊士运河大大的缩短了西欧到印度洋、东亚的航线,更便于英法殖民者掠夺无比巨大的利润。英法殖民者每年从中东掠夺的石油约为1亿吨左右,其中2/3的石油是经过运河运往欧洲的。英国如果绕道运油,运费就会大大的增加。1955年,英国经过苏伊士运河运输的石油大概是2000万吨,这个数目相当于英国进口石油总额的70%;英国通过运河运入的橡胶占橡胶总进口量的85%,运入的黄麻占英国黄麻进口量的95%;他的比较稀缺的原材料,当然更需要通过苏伊士运河来运输,因此,苏伊士运河无异于英国的运输与工业大动脉,其对于英国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燕昭王之后的燕国有多弱?赵国被坑杀40余万士兵后,还能迫其割地

文|飞鱼说史 赵用廉君,咸阳畏邻,及罢推毂,谁能抗秦,盛衰在运,兴替由人,房陵流落,为听谗臣。——(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后集》 晋国三分,七雄鼎立,中原大地正是开启了长达200余年的战乱时代,后世谓之曰:战国。 但起初战国并不是指一个时代,是单纯地指相互攻伐的诸侯国。 而在东周后期就出现了战国的概念,如《尉缭子·兵教下篇》中记载: 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 ,到了西汉初期,战国的含义还并未发生变化,如《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 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西汉刘向整理皇宫藏书时,发现了《国策》、《国事》等书,根据这些书中的内容重新校订,汇编33篇,而成《战国策》一书,此时战国作为一个时代,才正式沿用下来,直到现在。 刘向汇编的《战国策》在流传中有很多内容被丢失,到了北宋时期已丢失11篇,后来北宋文学家曾巩不遗余力,才又重新凑足33篇,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战国策》了。 《战国策》记载的史事,上从公元前490年智氏灭范氏、中行氏,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后,燕国高渐离以筑刺杀秦王政为止,共计270余年。 既然《战国策》的结尾是燕国,那么我们就要说说这个存在感并不高的七雄之一了。 燕国,最被人熟知的君主,莫过于燕昭王了,因为孱弱的燕国在他手中曾强极一时,但燕昭王之后燕国就换了一副模样,不思自我图强,总想着趁火打劫。 那么燕昭王之后的燕国有多弱?赵国被坑杀40余万士兵后,还能迫其割地。 而让燕国栽跟头的是老将廉颇,有人说廉颇位列四大名将有水分?其实并没有,因为就是他曾带领老弱残兵差点灭了燕国,挽救了赵国。 秦赵长平之战正酣,燕国坐上了小板凳。 秦赵长平之战,不仅仅只是秦赵之间的决战,而是决定了整个战国局势的走向,在此之前,秦国对于山东六国的军事力量并不具备显著优势,至少赵国还能和秦国相抗衡,但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国俨然已经一家独大。 那么长平之战时,山东其余诸侯都在做什么呢,毫无疑问,它们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都采取了壁上观的态度。 作为赵国世仇的燕国,自然也是搬起了小板凳,看起了热闹,相比较其余诸侯或多或少的犹犹豫豫,燕国则看热闹不嫌事大,两军对垒,燕国并没有想着会唇亡齿寒,毕竟对于燕国来说,秦国离自己远着呢。 燕国为何会与赵国有世仇呢?其实还是因为赵国动不动就会拿燕国出气,当秦国占领了赵国的城池,赵国就会去攻占燕国的城池,毕竟秦国不好对付,但燕国是软柿子嘛,尤其到了战国中后期,燕赵之间更是动不动就开打。 赵国损失40余万青壮年,燕国打起了歪主意。 长平之战前期,秦赵双方对阵的将领是秦国王齕和赵国廉颇,双方交战了数次,结果廉颇被打的节节败退,随后转攻为守,意图和秦国打持久战,在当时而言,秦赵都不适合打持久战,因为这等规模的战争,对于粮草的需求太大了。 据后世史学家推论,秦赵双方在这次战争中投入了近百万的兵力,根据《居延汉简》记载, 一个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大约3石3斗左右, 按照当时的标准计算,三石三斗大概相当于现在的89斤左右,也就是说每天一个士兵需要大约三斤的粟米,那么长平之战时,一天消耗的粮食大约就有三百万斤之多。 这样惊人的数字,在当时其实已经能拖垮一个国家了,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速战速决成为了双方都迫切需要的打法。 战争的结果是秦国惨胜,赵国40余万青壮年被坑杀,随后秦赵又发生了邯郸之战,赵国几乎被打残,但并未被灭国,此时最开心的并不是秦国,也不是劫后未死的赵国,而是坐在小板凳上的燕国,因为燕国打起了歪主意。 燕国趁火打击,廉颇挑起大梁。 燕国想到的歪主意是什么呢,是趁火打劫,常言道:趁其病要其命,燕国也正是这样想的,于是派出栗腹借祝寿为由,试探赵国虚实,结果栗腹汇报说,赵国可打( 《战国策》记载: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 燕王一听大喜,随即出兵60万伐赵,尽管此时有乐间劝阻说赵国不可打,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对于燕国的进攻,赵王忧心忡忡,但兵来必须将挡,赵王又启用了老将廉颇,让他和乐乘一起迎敌。 结果,廉颇不负众望,带领着老弱幼等组成的军团,打的栗腹满地找牙,不仅杀死了他,还一鼓作气直接包围了燕国的国都蓟城,逼的燕王割让五座城池,廉颇才退兵。 这场战中,廉颇大败燕军之后,并没有像白起那样坑杀几十万人,而是只杀死了始作俑者栗腹就作罢了,这或许就是廉颇的”仁“,如果此战换做白起来打,估计战国时期的冤魂又会徒增几十万。 飞鱼说: 燕昭王之后的燕国有多弱?赵国被坑杀40余万士兵后,还能迫其割地,这是因为燕国太弱吗,其实也未必,或许是因为赵国全民皆兵,战国末期又一直对秦国作战,再加上赵武灵王在军事上的改革尚有影响力,这些因素导致了赵国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廉颇位列四大名将有水分?其实并没有,因为他曾带领老弱残兵,差点灭了燕国, 虽然廉颇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并不似其余三位(白起、王翦、李牧)那么显眼,但也名副其实。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综合国力和将军的能力却至关重要, 就像燕国打赵国一样,虽然赵国元气大伤,但廉颇凭借着对战争的理解,在用兵上是碾压栗腹的,这就决定了燕国注定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另外,长平之战中赵国拿出了全部的兵力了吗?其实并没有,因为赵国北部还有战斗力更加彪悍的戍边军队,而后来赵国能够数次打败秦军,就是因为赵国的边防将军李牧以及他手下的边防军,这也是为何长平之战后几十年,赵国才被秦国灭亡的原因。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中国通史》、《居延汉简》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朱坤明:影响明朝国运的萨尔浒、松锦大战,缺少于谦这样的统帅

萨尔浒大战、松锦大战,两次对于明朝极其重要的大会战,皇帝选择的统帅都是水货,非常的无能,致使大军失败,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杨镐、洪承畴这两个人在对外作战的指挥水平非常平庸,和兵部尚书于谦的保卫战,简直是天壤之别。 萨尔浒大战,明朝万历皇帝选择杨镐作为军事统帅,带着总兵马林、杜松、刘綎、李如柏,和朝鲜、海西女真叶赫部等大军12万讨伐努尔哈赤,结果全军覆没,最能打的杜松、刘綎战死,是明军最大的损失。 松锦大战,崇祯皇帝让洪承畴带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等八个总兵,作战兵力13万,讨伐皇太极,解救锦州的祖大寿。结果,皇太极出奇兵将明军粮道截断,人心惶惶,最后部队不听指挥,争先逃回找饭吃,结果兵溃如山倒,曹变蛟、王廷臣等优秀的将士战死,不降被杀。崇祯皇帝再也没有兵力和皇太极作战,李自成、张献忠也没有能力消灭。 一支军队能否战胜敌人,统帅的带兵能力非常的重要,杨镐、洪承畴都比上于谦,于谦所面临的局面是最危险的,皇帝被俘,明军主力被消灭,他挺身而出,带领临时征调的军队,列阵九门之外,死战不退,成功将敌人击退。 杨镐和洪承畴的军事能力就很一般,一个分兵出击,失败!一个全力出击,失败!粮道这么重要的任务,竟然没有派遣得力的大将防守,简直是胡闹。 洪承畴最后被俘,成了后金的谋臣。萨尔浒大战,松锦大战,最根本的还是明朝文臣带兵作战的弊端,于谦这样文武双全的英雄能有几人?还是应该武将带兵作战,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杜松、刘綎、吴三桂、曹变蛟这些武将来指挥作战,结果完全不一样。 做有爱心负责任的电影剧本作家,朱坤明

“破天荒”的故事——从没有一人及第到中国的“湖南人时代”

说起蛮人,自然让人联想到“破天荒”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湖南,古时典型的蛮人居住区,一片圣人不到的地方。 早在汉朝中期,这里就纳入了中央政府统治范围,成为最著名的官员流放地。贾谊被贬到长沙,终日以泪洗面,竟然哭死在那里。 越来越多的落魄汉人迁居此地,尽管有与蛮人争夺土地之嫌,但却给湖湘大地带来了丰厚的文化养分,也造就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精神”。并且因为说起了汉话,写起了汉文,这里的子民终于可以同内地的汉民一样“入仕”为官了。 但途径在哪里呢?凭着武艺超群在军队混出个样子吧?他们又发育不良。凭着朝官举荐混个一官半职吧?他们又朝中无人。 整个汉朝,这里只出了一个名人,他就是东汉湖南耒阳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可惜,他只是一个宦官。之后的人物再也没有什么名气,如果非要找出什么名人来,恐怕只有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零陵人)。 到了隋唐时期,朝廷传来了爆炸性的消息:中国土地上的任何一个普通百姓,只要在中国长期居住,哪怕你是红发蓝眼的外国人,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谋取官位。 如同中国公元1977年突然恢复了高考一样,万千黎民百姓开始省吃俭用地供孩子读书,教书先生成为最为稀缺的人力资源,私塾成为最为吃香的投资项目。 可是隋唐开科取士三百年了,可能因为湖南教育基础太差,文化底蕴不足,同时因为当时的科举没有现在开明,不像现在的高考一样按照省份画线,而且少数民族考生可以加分,结果,不论湖南考生如何头悬梁、锥刺股,闻鸡即起,寒窗苦读,一代又一代举人进京赶考,竟然没有一人及第,被天下笑称为“天荒(混沌未开的状态)解”。 好不容易有个名叫刘蜕的长沙人在唐宣宗李忱大中四年(850)考中进士,故称为“破天荒”。时任荆南节度使的魏国公崔铉特地奖赏给刘蜕70万贯钱,这笔钱的名堂就叫“破天荒钱”。刘蜕回信辞而不受,并答谢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宋代以后,湖南人高中科举的仍然不多。但随着南宋迁都江南,中华文化也尾随而至,著名的岳麓书院在长沙设立,在外做官的永州人周敦颐回乡讲学,开理学之先声,并启迪了宋明时代几大著名学者–朱熹、二程兄弟、陆九渊。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出了个文人王船山(王夫之),他曾经与黄宗羲、顾炎武一起参加了抗清起义。兵败之后,躲进深山瑶洞中潜心治学,勤奋著述四十载,写就了等身著作,直到临死也没有剃掉头发留起辫子。荒僻蛮荒的湖南,开始挺起民族的脊梁。 清道光十八年(1838),出身湘乡贫困山区的曾国藩进京赶考,在会试中以殿试三甲第四十二名的成绩进入皇榜,被赐同进士出身。接下来的朝考,又高中一等第三名,并由道光皇帝提拔为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再通过了散馆考试,被授翰林院检讨,官居从七品。道光二十七年(1847),再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从二品,年仅37岁。他在湖南引起的震动丝毫不亚于当年刘蜕的“破天荒”。 湖南开始让人刮目相看,中国也进入了“湖南人时代”。魏源(邵阳)、曾国藩(湘乡)、左宗棠(湘阴)是第一拨;谭嗣同(浏阳)、唐才常(浏阳)是第二拨;黄兴(长沙)、蔡锷(邵阳)、宋教仁(桃源)、陈天华(新化)是第三拨;然后是毛泽东(湘潭)、李立三(醴陵)、刘少奇(宁乡)、彭德怀(湘潭)、任弼时(湘阴)、贺龙(桑植)、罗荣桓(衡东)。 如今,谁还记得湖南曾经是个“天荒之地”?

宋朝皇帝都会的好技能,让人忍俊不禁

宋朝出了很多有名的逃跑皇帝,第一个要说的当然是宋太宗了,当时的赵光义为了稳固人心,不顾反对,非要攻打契丹,结果显而易见,宋军打败。而赵光义更是吓得魂飞魄散,不知从哪里找来的驴车,逃跑而去,幸运地逃过这一劫。 而大名鼎鼎建立北宋的赵匡胤更是不用说。典型的消极被动型人格,他曾经要求要在开封的北方都重上树,目的就是要降低敌人前进的速度。显而易见,如果敌军攻到到开封城下,赵匡胤肯定跑得比谁都快。 而正儿八经的第二次逃亡,又是发生在宋朝当时最大的敌人契丹人身上。契丹二十万大军直逼近宋境,宋真宗赵恒吓得如惊弓之鸟,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有人建议投降,向南逃窜。在这危难关头不过,被大臣寇准及时阻止。寇淮几乎是强迫宋真宗北上去迎战,这才让宋朝南逃推迟了一百多年。 然后就是宋徽宗,金朝敌军已经杀到开封府。赵佶不想背亡国皇帝这口黑锅,把皇帝之位赶紧给了太子赵桓,自己赶紧向南逃到了镇江府。如果当时赵佶忍忍留下,就可以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可是谁也预料不到结果,着实令人惋惜。更让人意料不到宋徽宗在镇江只呆了四个月,又继续北上跑去开封府。结果赵佶赵恒爷俩做了俘虏,一同被请到五国城。 正所谓有句话说得好。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可是很聪明。看到前车之鉴赵构胆战心惊,吓得赶紧向南逃去。在来到镇江后,深思熟路的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定都在杭州。而选择杭州,也是有原因的,还是俩字:逃跑。好在自宋高宗之后一直到宋度宗都在杭州平安度过晚年。 但到宋度宗时,南宋被新的劲敌蒙古打的没有多少地盘了。形势如此严峻令人堪忧,所以当年幼的小皇帝年赵显继位后,只能面对的那就是投降。赵显投降后,其弟也顺利在福州即位。 元军杀入福建后,赵昰呆不住,跑到了潮州。元军后来又杀到跟前,赵昰又是各种办法的逃跑。最后在海上漂泊时,遇到大风后溺水惊吓过度最后得病,不久就撒手人寰了。 赵昰死后,其弟赵昺即位。此时的南宋那还有什么自己的地盘,就是一个到处流窜的小朝廷。就这样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宋朝就此告别历史的舞台,而在这历史长河中,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历代的皇帝,逃跑的技能运用的纯火炉青,着实令人忍俊不禁。

从抗倭到抗日,时隔300多年,这个地方曾两次全歼来犯之敌!

在江苏苏州城北,有一个名叫浒墅关的千年古镇,这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自豪的地方——从抗倭到抗日,时隔300多年,此千年古镇曾两次全歼来犯之敌!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批进犯的倭寇在这里遭受到被中国军民全歼的命运。300多年后这里又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新四军一支部队发动突袭,将一伙侵华日军全部歼灭。 1939年6月,进驻苏南地区不久的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一团,经团长叶飞、参谋长乔信明研究,决心攻打日军设在浒墅关的据点。 熟悉这一带情况的一团参谋长周达明和女战士李贯玉,首先化装深入浒墅关,摸清了敌人驻军的情况。为此,团首长决定采取长距离奔袭的方式,分路袭击浒墅关,力尽速战速决。 6月24日傍晚,部队从梅村出发,冒着暴雨,踏着泥泞,在夜色中前进。参谋周俊荣带领侦察排神不知鬼不觉地摸掉了东桥的伪军排哨,顺利地控制了东桥镇。 午夜一时,一营二连连长吴立夏、指导员吴立批率领部队攻向浒墅关车站。 刚到铁路上,遇上了敌人的巡逻兵。吴立批机智地带着一排跟随在敌人的后面,摸进了敌人驻地的大门,吴立夏也带着二排插过铁路,直扑日军宪兵司令部。 闽东老红军陈排长带着一个班摸错了方向,一时找不到一大门。吴立夏首先插到这个班前面,堵住了大门口,架上了机关枪,并通知一排以两颗手榴弹声为信号,发起攻击。 布置停当,吴立夏冲进大门,扑向里屋。屋里的窗门大开着,日本兵一个个赤膊躺着,睡得像死猪一样,鼾声如雷,把新四军战士的脚步声都淹没了。 吴立夏把两只手榴弹向窗口扔去,谁知被铁纱窗顶了回来,只得转身向外房甩手榴弹。随着轰轰两声爆炸,浒墅关战斗打响了。 投在外屋的手榴弹碰巧炸着了汽油桶,霎时间,熊熊烈火就燃烧起来了。火光里,敌人惊慌失措,像一群没头苍蝇般乱窜。 吴立批带的二排,随着巡逻的敌人摸进大门后,部队就隐蔽在墙边。门边敌人架着挺三八重机枪,二排长眼尖手快抓过那挺机枪,转过枪口对准了里屋。当两颗榴弹声一响,这里也猛打起来,还在房屋周围烧起了大火。 参谋周俊荣带着侦察员从另一个方向摸进车站。摸到一个封亭边,见里面灯光明亮,四个日本兵赤着膊在搓麻将,桌边摆着刚剖开的西瓜,边吃边玩,有说有笑。门外,站着一个全朋武装的日本兵在放哨。 侦察员们一下子分成两股向那个日本哨兵扑去,一个按头,一个抱腰。侦察员们立即觉得这哨兵软呼呼的,不是一个真人,使劲一抱,果然响起清脆的电铃声,原来这是个带信号的橡皮人。 打麻将的四个日军一听铃响,跳了起来,不等他们抓枪,侦察员已经扑到了面前,在小岗亭内展开了格斗。战士们和敌人抱作一团,滚在地上扭打,直到信号声起,侦察员们才用驳壳枪击毙了敌人,冲向日军宪兵司令部。 宪兵司令部里,战斗激烈,敌人在机枪的掩护下不断向外冲锋,战士们狠狠地将他们打回到燃烧着的屋子里。 猛然间,小房子里冲出来一个赤膊日本兵,举着手枪射击,来势很凶,看样子是个小队长。陈排长猛扑过去,被手枪击中头部倒下了。 赤膊的日本兵还想再向前冲,恰好从旁边拐出来几个侦察员,几拳头击落他的手枪,并将他掀翻在地,活活地擒住了。 枪声逐渐稀落,只有一挺三八轻机枪还在断续地叫着。战士们赶到那挺机枪边,见参谋周俊荣已倒在机枪的旁边,一手紧捏着机枪枪管,一手举着驳壳枪,枪口还冒着硝烟,对准枪口的三、四步外,一个日本兵扬着双手仰倒在地上。 战斗结束了,浒墅关的全部敌人都被消灭了。 次日,日军在沪宁线上的大小车站都戒了严,而且增加了日军岗哨,到处盘查行人。沪宁铁路也被迫停车三天,只有装甲列车呜呜地开来开去,分段巡逻着。 虽然夜袭浒墅关之战在抗战史上只是一场规模较小的战斗,但此战在中华民族抗御外侮的历史上却有着特别的意义——从1555年一批倭寇到全歼,到1939年一伙日军被全歼,时间虽然相隔了300多年,但入侵者的命运是一样的。中国军民在浒墅关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犯我中华者,必遭严惩!

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王朝,亡国后,皇室后裔多数都得到了优待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起兵抗击明朝。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伐明。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明朝将领吴三桂投降清军,助长了清军南下的气势,1644年,清军顺利入关,攻占了北京,从此开始了长达近三百年的大清王朝的统治。 清朝稳坐江山后,对明朝皇室子孙开始了血雨腥风的大杀戮,老少妇孺追杀殆尽。以致于,到康熙皇帝时期,清朝为了稳固政权,想堵住众人的嘴,证明自己对明朝皇族是多么的优待,这时才发现,居然连一个明朝皇族的人也找不到,不得已之下,找来一个难辨真假的朱之琏。 清朝政府称朱之琏为明朝皇室后裔,但是,字辈与明朝皇室不符合,当为“远支”或“易名”。不过,关于朱之琏身份的真伪,清朝的皇帝并不在意,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官方承认的听话的“明朝后裔”而已,并且,还承诺其爵位可以世袭罔替,这算是“温水煮青蛙”了。 中国历经了几千年的朝代频繁更替,新的朝代建立后,会对旧的朝代心存戒备,都想将旧朝代的皇室宗亲赶尽杀绝以绝后患。在这方面明朝皇族实为最惨,基本不留一人。而清朝灭亡后,国家对其皇族却给予很多优待,就连罪恶深重的末代皇帝溥仪,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宽容。 那么,缘何清朝皇族就能被优待,明朝皇族就被追杀殆尽呢?究其原因,两朝所处的历史背景大不相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新的政府,历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社会形势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这一变化已不仅仅是以往的朝代更迭,天下不再是皇帝的天下,天下是国人的天下。所以,革命为的是要改变国家的命运,不是为了要把清朝皇族赶尽杀绝。再加上,当时离北京咫尺之遥的天津,驻扎着许多西方列强的军队,他们随时可能借助各种理由干涉中国内政,并且,许多清朝皇族都躲到了天津租界内。 基于列强的保护,新政府就是想追杀清朝皇族恐怕也难。 还有就是,时代已跨入到了新的世纪,新的政府做出任何举措,都要考虑世界舆论的压力。而1644年的清军南下攻占北京,是根本不需要考虑外国的干涉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夺得大明江山,将天下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让明朝不再死灰复燃。 还有就是,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时期,有两股势力互相敌对: 一股以袁世凯为首; 另一股以孙中山为首。 他们难分伯仲,已经无暇顾及清朝皇族问题。当时,袁世凯为了稳定局面,更是实行优待清朝皇族措施,给旗人发钱,给溥仪一年500万。而1644年的清军,是独立的一个整体,没有内部分化,一心想的就是让明朝彻底灭亡,让明朝皇族消失殆尽。话又说来 ,假如当时新的政府有一股核心的凝聚力,那么,清朝皇族的命运也许就会有另一说了。 并且,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后,国内的形势巨变,所有的人几乎都认为清朝皇族不可能再逆转,新的政府也不需要通过追杀清朝皇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1644年的清军,毕竟是从关外入侵,统治者不能深入民心,非常害怕明朝势力卷土从来,内心的恐慌感与日俱增。所以,就开始不停的追杀明朝皇族,要把他们赶尽杀绝,好像这样才能稳固他们的统治。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在辛亥革命时期,以袁世凯为首的“造反势力”中,本来就有很多是清朝官员。袁世凯本人更是与清朝皇族有着牵扯不断的联系,断然是不会下令斩杀清朝皇族的。而1644年的清朝是异族人统治的朝代,清朝官员基本都是满族人,与明朝没有任何关系,当然,就对明朝皇族极度排斥。 假如,当时的“造反势力”不是袁世凯等人,是一干与清朝皇族毫无关系的人,那么,清朝皇族能否逃过劫难还很难说。 最后,中国民众一贯就是善良朴实的民众,历朝历代中,那些杀人恶魔都会受到谴责。新朝推翻旧朝,往往都会对给予宽容和优待,不会对旧朝皇族随便滥杀,即便是残暴的朱元璋对待异族统治的元朝皇族,也给予了宽容优待,这就是中国文明的体现。中国人不会实施野蛮的杀戮行为,所以,辛亥革命后,新政府更是对清朝皇族难以下手。 在《左传·成公四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说的很明确了,两个异族统治的朝代元朝和清朝,元初的蒙古人和清初的满人相对来说就比较凶残,滥杀无辜对他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作为汉族人,下场更是好不到哪里去。 以上这些,就是清朝皇族为什么能够被优待的原因。 辛亥革命之所以没有对清朝皇族追杀殆尽,是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因素,最重要的是:中华民族不仅孕育了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孕育了几千年来善良朴实的华夏子孙。 参考资料: 【《清朝全史》、《中国历代王朝盛衰兴亡周期率》、《辛亥革命》】

我国历史上的始皇帝,名声毁誉参半,身世至今成谜

细数我国历史上的诸位皇帝,似乎每一位皇帝的身上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而作为我国的第一位皇帝嬴政,他的故事便更加精彩了。谈到嬴政,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吕不韦。 可以说,吕不韦这个人几乎是影响了嬴政的一生。虽然此人风评不是很好,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是,他很懂得投资。如果吕不韦生活到现代,那他一定会是一个出色的商人。 当年,秦庄襄王子楚还在赵国做人质时,吕不韦便已看中此人将来必是成大事之人。于是,吕不韦替他打点好一切,他花重金让秦安国君孝文王的正室夫人华阳夫人认子楚为嫡子。这样一来,子楚便有了继承大统的资本。而一旦子楚继承大统,作为第一功臣,吕不韦自然有数不尽的好处。这是吕不韦的第一笔投资,不得不说,吕不韦就是这么会投资,后面发生的事情充分证明这笔投资非常值。 吕不韦这个人不仅会投资,而且极会享受。他曾花重金娶到了妻子赵姬,这位赵姬究竟长什么模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十分肯定的,她的颜值是相当高的。不然,秦庄襄王也不会对她动心了。 在吕不韦的生日宴上,子楚第一次见到了赵姬便饥不可耐。他恬不知耻的告诉吕不韦:“我喜欢上你媳妇了,你看着办吧!”将自己媳妇让给别人,吕不韦心里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可是,他还指望能跟着子楚吃香的喝辣的呢!此时跟子楚翻脸,他什么都得不到,之前的投资可就算是白费了。 于是,吕不韦一咬牙一狠心,将自己美貌的妻子拱手相让。这便是吕不韦的又一次投资。当然,这笔投资也不算亏。通过这件事,子楚觉得吕不韦这个人真是太够意思了,对吕不韦更看重了。所以,在子楚继位后,自然也没有亏待吕不韦。 再说赵姬跟了子楚后,不久后便诞下一子,这个人便是嬴政。由于从赵姬嫁给子楚到生下嬴政像是坐了火箭一样,实在太快了,因此有人怀疑嬴政的亲生父亲会不会是吕不韦,甚至有史料记载,赵姬在嫁给子楚之前已怀孕了,吕不韦害怕这件事对他不利,连夜安排子楚与赵姬圆房。 有关嬴政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的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谜。不过,在古代,皇亲贵族的血脉问题非同小事,皇宫中的每一个女子从有孕到生产都经过专人的层层把关,若嬴政不是秦庄襄王的亲生儿子,试问他是如何逃避过哪些人的检查的? 除此之外,另一件事情似乎也说不通。 齐庄襄王过世后,赵姬又与吕不韦纠缠不清。嬴政实在看不下去,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信的大致意思是这样:你吕不韦何德何能,竟想要做朕的父亲?吕不韦看到书信后便吓得饮毒酒自杀了。 虽然嬴政在世人眼中似乎很残暴,但至少他还是仁孝的,这一点从他仅是把自己痛恨的母亲软禁而没有杀掉便可以看出。既然当时会有那样的传闻,嬴政自然会将事情调查清楚,若证实吕不韦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凭嬴政的仁孝,又怎会让亲生父亲吓得自杀? 所以,有关嬴政父亲是吕不韦的传闻可能并不可信大家以为呢?

党锢之祸——东汉灭乱,三国开启的根源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军阀割据混战的情形比较多,但是三国鼎立却仅此一次。延续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曾经强盛辉煌无比。那又是什么导致东汉王朝最终灭亡,天下大乱,从而开启了三国这一个精彩的历史时期呢?这一切的根源都要从 党锢之祸 说起。 党锢之祸指 东汉 桓帝 、 灵帝 时, 士大夫 、贵族等对 宦官 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 党争 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 史学家 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 黄巾之乱 和 汉朝 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士大夫集团和宦官集团的相互争斗中,由于皇帝支持宦官集团,打压士大夫集团 。 首先需要介绍一下东汉后期特殊政治环境,东汉从和帝开始,皇帝大多是孩童或少年即位。因皇帝年幼,皇太后临朝称制。她们缺乏治理经验,便依靠父兄辅政,这就造成 外戚专权的局面 。皇帝长大后,利用宦官铲除外戚势力, 又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士人投入到反对宦官、外戚专权的斗争,逐渐形成一股极有影响的社会力量。“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 。”而到了桓帝、灵帝时期,朝政基本由宦官把持,士大夫集团对于宦官的仇视必然遭到宦官的报复,于是出现了“党锢之祸”。 当时士人集团主要以太学生和在朝官吏为主,太学当时有学生3万余人,学生领袖郭泰、贾彪与朝中大臣李膺、陈蕃、王畅等交往,相互敬重、赞赏。太学里流行一种说法:“ 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 ;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与此同时,太学生们对朝中大臣、地方官员及社会名流进行画像与归类,“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外号在社会上广为传颂。太学生与朝中大臣掌握了当时社会的舆论主流,对宦官集团进行激烈的抨击。宦官集团感受到威胁,所以他们不断在皇帝面前进谗言,最终促使两次“党锢之祸”。 公元166年( 延熹 九年),士人和宦官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宦官等人向桓帝进言,桓帝听信一面之词,重处了很多官员。而且将李膺等人关入北寺狱,还把杜密、范滂和陈寔等被划为“党人”的二百多人被捕下狱。虽然在延熹十年(公元167年)6月,汉桓帝大赦,释放了党人,但将他们的名字造册登记,分送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终身不许再出来做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汉灵帝即位初期的第二次“党锢之祸”更加严重,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八年之后的公元176年(熹平五年)灵帝又下诏书, 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 。这次的禁锢直到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党人才得到赦免。 经过这场浩劫,天下儒生几乎被清洗一空。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贤能忠义进步势力遭到彻底摧毁,宦官专权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历史上普遍观点认为:两次“党锢之祸”严重损伤了东汉王朝的根本,所谓“士 类歼灭而国随以亡 ”。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因而激起民变,酿成 黄巾之乱 。 士大夫、豪强离心,于是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 ,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豪强割据兼并最终开启了三国鼎立的时代。 参考:《后汉书·党锢列传》、《资治通鉴》、吕思勉《中国通史》

岳飞惨死风波亭后,其子女被赵构如何对待?

说起岳飞,那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率领的岳家军是南宋对抗金朝的中坚力量,更是有“撼军易撼岳家军难”的美称,自己的精忠报国也是有流传千古的美称。只可惜,朝廷万能,奸臣当道,在岳家军一路势如破竹打到朱仙镇时,被赵构12道皇帝召回,并以莫须有之罪将岳飞处死,一代名将就此陨落,那么,岳飞死后,其子女又是被赵构和秦桧如何对待的? 先说岳飞的妻子,据史料记载,岳飞娶过两任妻子,原配是刘氏,嫁给了岳飞七年,给岳飞生下了岳云和岳雷,不过后来受不了清贫日子,便留下儿子独自跑了,后来还跟岳飞军中的一个小兵结了婚。这在古代是大罪,不过一日夫妻百日恩,岳飞以德报怨,不但每天惩罚刘氏,反而还派人给刘氏送了钱,据史料记载是500贯,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可能岳飞的家底都被掏空了。至此两个人算是再没有了关联,后来岳飞的死也并未牵连她。 岳飞的第二任妻子是李氏,其名为李娃。我们从影视剧中或其他书籍都称她为李月娥,在《精忠岳飞》剧中,说李月娥是本来汴京寻亲,结果发现亲人早已不在,结果无处可去,幸好遇到一大善人,收留了她与丫环,并把她许配给了岳飞。不过在真实史料中,该女只是一个渔家女,出身不高。不过这李娃虽然出身不高,但是德才兼备,非常贤惠,对岳飞之母姚太夫人非常孝顺。作为继母,李娃没有对岳飞前妻的儿子有过任何的白眼,反倒是视如己出,如此贤良的一个女子在日后更是挑起了家中的重担。 李娃给岳飞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岳霖,岳震,岳霆,岳飞死后,他们三人包括岳雷也随着母亲流放到了岭南地区,而岳云早已在岳飞死后,跟着张宪一起被处斩了。而岳雷在流放中不久也英年早逝。另外三个儿子倒也算苦尽甘来,第三子岳霖在岳飞被昭雪的时候,岳霖已经三十二岁了。岳霖做官一直做到兵部侍郎,和朱熹是好友,他在世的时候一直在搜集岳飞的史料,六十二岁病逝,死后被追封为侯。四子岳震也做过很多官职,死后也被追封为侯。五子岳霆也亦然。对了,还有岳飞的一个女儿安娘,可惜在被赵构抄家的时候跳井而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