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真的没有看穿诸葛亮的空城计?他退兵后告诉儿子实情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因为在诸葛亮身上,有很多能体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全部都是家喻户晓,比如大家熟悉的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七擒孟获、火烧赤壁等等,最能体现诸葛亮智慧的,还要数空城计,很多人好奇,司马懿真的没有看穿诸葛亮的空城计吗?让我们一块来分析一下。 在整个三国后期,能和诸葛亮抗衡的只有司马懿了,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文帝曹丕是实际的统治者,面对诸葛亮的北伐,魏国已经没有能力抵抗了,曹丕没有办法了,只能再一次重用司马懿。司马懿的上任再一次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司马懿很快打下街亭,于是就有了后面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这一次失算,没有想到司马懿的大军会来得那么快。 诸葛亮在西城就几千个老弱病残,叫救援也已经没有时间了,面对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诸葛亮眼看就要小命不保,就让士兵大开城门,派几个士兵在门口扫地。自己带着两个童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就带着几十万大军,在城下等待时机,这个时候司马懿有自己的分析,司马懿明白,曹丕这次重用自己,就是因为诸葛亮。 假如把诸葛亮杀害的话,蜀国就没有能力来北伐,司马懿就没有利用的价值了,司马懿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因为在曹操临死的时候,曹操就向曹丕说过“司马懿有虎狼之心”,司马懿也是还是曹丕猜忌。司马懿和诸葛亮较量了那么多次,彼此都太了解自己,所以司马懿决定放了诸葛亮,然而后世认为司马懿上当了,实际上司马懿才是技高一筹。 当时,司马懿几十万大军,可以派一小部分军队,试探虚实,然而司马懿却没有这样做,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却执意退兵。当时司马懿的儿子也不理解司马懿的做法,司马懿说出了六个字:“飞鸟尽、良弓藏”。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只要诸葛亮有个三长两短,自己的灾难也要来临。 正如司马懿计划的那样,有诸葛亮就有司马懿,然而诸葛亮被“磨”死以后,司马懿赶紧的退居幕后装病,就是为了减少曹丕的猜疑,可以说是老奸巨猾,司马懿最终夺取了曹魏大权。还有一点,“空城计”来自于《三国演义》,作者施耐庵有意抬高诸葛亮,而贬低司马懿。和当时崇刘派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不知道大家认为空城计中,是诸葛亮聪明还是司马懿聪明呢?

土木堡之战,明军20万大军土崩瓦解,明朝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率领二十万精锐大军出征,与瓦刺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明军一败涂地,最终在土木堡战败投降,明英宗被俘,文武中枢全部覆灭,而此时距明成祖朱棣北伐不过二十多年。那么,还处于强盛时期的明军,为何不敌数万蒙古军呢? 宦官王振,应当要对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失败负起责任。明英宗极度宠信王振,甚至让一切军政事务都交由王振决断。然而王振并没有指挥大军作战的能力,他组织不当,导致前线的明军混乱不堪。王振独断专行,拒绝其他文武大臣插手军政事务,搞得众人怨声载道。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王振在退军时担心大军损坏他的庄稼,因此屡次修改行军路线,导致士兵疲惫不堪,最终被瓦刺大军追上,明朝骑兵为断后几乎全军覆没。 在选择撤退路线时,许多人一再要求撤入居庸关,然而王振却一意孤行,将残存部队带上缺水的土木堡,最终导致明军陷入包围,这才有了“土木堡之变”。尽管有许多人认为王振不过是替明英宗背锅,但王振一路上指挥失误,他作为指挥者对于这场战争的失败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王振错误的指挥并不是明军惨败的唯一原因,明英宗的仓促准备亦为明军的失败埋下伏笔。明英宗朱祁镇热衷于指挥战争,但他的指挥能力却远不及他的先祖。在土木堡之变前,明英宗刚刚指挥数十万明军进攻西南叛乱的麓川土司,尽管明军损失惨重,但明英宗还是因为成功平定叛乱而觉得自己堪比先祖。 瓦刺统帅也先犯边以后,明英宗跃跃欲试,他坚持御驾亲征,且极为仓促的集结部队。从明英宗宣布亲征到上路,只用了两天,不仅粮草没有备齐,就连明军编制都十分混乱,一路上军纪松弛,明英宗甚至被迫下诏要求文武百官整顿军纪。这样的军队,如何是蒙古人的对手? 而更致命的是,明英宗不仅没有指挥能力,还刚愎自用。明朝文官集团势大,明英宗希望用这场战争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进行权力清洗,从官员们手中夺回实权,为此明英宗将权力全部交给自己的心腹太监王振。然而不管是王振还是明英宗,都不擅长指挥军队,可是朱棣留下的众多贤臣却无法参与军政事务。《明史》记载;“也先入犯,振导英宗亲征,辅从行,不使预军政。辅老矣,默默不敢言。”实际上不是张辅等人不敢言,而是不能言,明英宗已经将他们踢出权力中心。明英宗带上他们不过是顾及面子,实际上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实权,这就导致明军在溃不成军时,却没有一位大臣能站出来力挽狂澜。 而且,明军号称二十万精锐,但其中水分极大。在土木堡之变前,西南麓川土司掀起叛乱,明英宗命京营大军与九边精锐前去平定。不久以后福建又发生叛乱,神机营主力前往平定。这两场战争历时数年,明军虽然平定叛乱,但也损失惨重。 明朝羁縻卫所制度的衰败,也是明朝失败的原因。明朝的边境政策本就存在问题,朱棣借用朵颜三卫时又承诺将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封给他们,这就导致明朝北部的防御线出现缺口。而且明朝的“羁縻卫所”制度在明成祖时就已经逐渐衰落,明英宗继位以后,长城以北的许多土地被明朝放弃,卫所南迁,明朝失去了重要的战略纵深,只能依靠长城进行防守。 同时,瓦刺在朱棣北伐以后迅速发展起来。明成祖的北伐虽然让瓦刺损失惨重,但终究没有彻底解决瓦刺,当明军退军以后,瓦刺再次活跃在明朝北方。在朱棣时期,蒙古存在鞑靼和瓦剌两个势力,而明朝又增添了朵颜三卫。此时的明朝相当于主宰者,这三股势力必须达到平衡,谁的势力一旦过于强大,明军就会插手进行削弱。鞑靼和瓦剌以及兀良哈陷入内斗,自然无法对明朝形成威胁。然而在明英宗时期,明朝的北方势力不断收缩,瓦刺趁机坐大。可是明英宗由于数次小规模冲突中明军的胜利,而对瓦刺非常轻视,最终中了瓦刺的计谋。 当明军行至大同时,瓦刺佯装撤退,镇守太监郭敬报告瓦刺是为引诱明军深入,然而王振与明英宗依旧一意孤行,坚持北进。前线明军战败以后,明英宗与王振慌乱撤退,却数次更改行军路线,最终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刺军切断土木堡水源,明军饥渴难耐。也先派遣使臣诈和,并主动撤退,明英宗竟不疑有他,王振则下令移营就水。当士兵们接近河边以后,一拥而上,混乱不堪。瓦刺军趁机突袭,明军溃不成军,死于踩踏者不计其数。《天顺日录》当中记载:“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最终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愤怒的明军杀死,张辅等五十二名大臣都死于乱战当中。这一战导致明军损失惨重,文武中枢全部覆灭,亲历战争的大臣李贤悲叹道:“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可以说,如果不是于谦在北京率领守军与蒙古死战,明朝极有可能与北宋一样,突然覆灭。 因此,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惨败,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必然。明英宗的自大,王振的愚蠢,明军的衰败,都要为这场失败负责。 参考资料: 《明史》 《天顺日录》李贤

1853年,美国提出购买墨西哥北部,被墨西哥总统拒绝

美国可以说是一个买地成瘾的国家,世界历史上几件著名的购地案,清一色都与美国有关,比如1803年,美国买下了法国控制的路易斯安那,1867年,美国买下了俄罗斯控制的阿拉斯加。买下阿拉斯加之后,美国还试图购买格陵兰和冰岛,但由于当时反对呼声比较高,美国被迫中止了购买计划。不过到了1946年,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再次提出用1亿美元购买格陵兰,结果被丹麦拒绝。拒绝之后,美国仍不安心,如今的美国川普总统,又一次表达了购买格陵兰的意愿。纵观美国历史,这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买地成瘾。 美国热衷买地,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尝到了买地的甜头。美国独立之初,领土只限于大西洋沿岸的十三个州,但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买地之后,美国将领土拓展到了太平洋沿岸,并且在北冰洋也有了一块广阔的土地。在这一系列扩张过程中,美国发现,相对于战争而言,买地所付出的代价非常之小,不仅没有人员的伤亡,而且花费也不足军费的十分之一。所以美国便爱上了买地,一旦看中某一块土地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用钱买。 就比如1853年,美国通过战争,拿下了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之后,便准备修一条,连接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的铁路,加强两地之间的联系,以稳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毕竟土地是抢来的,没有铁路相连,美国并不安心。但通过一系列的勘察之后,美国突然发现,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之间,隔着雄伟的落基山和内华达山,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凿山修铁路,那是难上加难,所以美国只能选择第二方案,那就是绕路。 但绕路也很麻烦,因为如想绕路,只能选择南部的加兹登地区,这块地平坦开阔,没有山地阻隔,是一块非常适合建铁路的土地。但问题的关键是,这块地属于墨西哥。夺得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之后,美墨两国刚刚签署和平协议,如果再挑起战争,美国的信誉,美国的脸面都会受到影响。但与利益相比,美国一贯不看重脸面,所以说,这块地还是要占,只是可以选择一种比较温和的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购买。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便任命美国驻墨西哥公使加兹登,负责与墨西哥商讨购地问题。当时美国的计划是,付出五千万美元,买下马德雷山脉以北的整个墨西哥北部地区,其中包括美国最希望得到的加兹登地区,以及墨西哥北部五个州,还包括下加利福尼亚半岛。这块广阔的地区,面积接近一百万平方公里,如果美国得逞,今天的美国就会成为世界第二领土大国。 不过当时的墨西哥总统,担心出售土地太广,会造成国内局势动荡,也担心给自己留下骂名,所以一口回绝了美国的提议。遭到拒绝后,美国只能退步,只要求购买加兹登地区,这块地面积为7.7万平方公里,面积不算太大,再加上当时的墨西哥财政非常紧张,所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美墨两国达成了加兹登地区的交易,成交价格为一千万美元。对于美国来说,虽未能买下墨西哥北部五个州,但主要目的已经达成。此后美国修建了连接加州和得州的铁路,加强了两地的联系,为了纪念加兹登,这块地便因此得名。

北魏在因汉化而兴的同时,也因汉化而走向了灭亡的不归路!

公元三百八十三年(383年),前秦大军南下攻击东晋,淝水之战爆发,这一战的结果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前秦惨败,从此前秦土崩瓦解,中国北方再度陷入了割据混战之中。 此前蛰伏起来的鲜卑族又重新走上历史舞台,经过数十年的征战,终于成为了继前秦之后的第二个统一北方的国家,同时,这也是南北朝时期第一个在中原建立政权超过百年的外族政权。北魏得以在中原立国超过百年,这一切都离不开汉化和政权封建化,但是,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汉化,这也使得北魏走上了灭亡的不归路! 鲜卑族拓跋部,这是一个在西晋末年少数几个帮助西晋政权抵御刘聪、石勒进犯的外族,随后因功被西晋政权封为了代王,公元三百三十八年建立起了代国,后来被前秦吞并。 在淝水之战后,拓跋珪率部脱离了前秦,不久,重新建国称王,国号为魏,为了和此前的数个魏政权区分开来,史书上称其为北魏。北魏政权在击败了后燕后,开始逐鹿中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先后从刘宋手中夺取了洛阳等数个军事重镇,又灭掉了割据中原的数个政权,击败了北方强敌柔然,使得北方重归统一,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拓跋珪在率领鲜卑拓跋部驰骋中原的过程中,不得不与中原的一些汉族地主打交道,随着北魏的不断壮大,此时的北魏政权也面临着前秦政权曾面临过最大危机——民族矛盾。中原人口最多的就是汉族,要想缓解民族矛盾,最主要的也是最要紧的就是联合汉族地主!拓跋珪开始主动接受汉族礼法、改革官职,并且主动向汉族学习,得到了中原汉民的支持。 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之时,北魏太武帝为了进一步缓解民族矛盾,在北方大士族崔浩等人的支持下,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快北魏政权封建化的速度。 在政治上,放开汉人为官的限制,提高汉人的地位,大肆启用北方士族之人入朝为官。 在经济上,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恢复连年征战所重创的北方经济。 在文化上,开始灭佛,尊崇道教,建立太学,学习儒家文化。 结果,崔浩等人的改革过于激进,直接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反弹,加上太武帝晚年猜忌多疑,并且大肆杀害朝臣,最终崔浩被人诬陷,在朝为官的汉人士族几乎被清洗了干净,数千人遭到牵连,崔浩等人的改革举措被废止,北魏封建化进程停滞下来了。 在崔浩的改革宣告失败后,北魏落后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北魏政权的统治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及她的孙子孝文帝开始改革,加快北魏政权的汉化及封建化,史称“孝文帝改革”。 在史书典籍中,对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两极分化,有的歌颂这次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使得北方经济迅速恢复,加快了民族融合,但是,也有的人批判孝文帝改革使得鲜卑的武勇从此泯灭,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彻底激化,直接酿成了二十多年后的那场“六镇起义”,导致北魏走向了灭亡。 依稀记得在一些论坛中对于“孝文帝改革”评论,最经典的评价是“孝文帝不改革,北魏要亡国了,而且还是会速亡,但是如果改革了,北魏可能不会亡国,至少不会亡得那么快!” 的确,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得北魏尖锐的民族矛盾得到了缓解,北魏政权的统治危机在一定时间内得以缓解,北魏政权重焕生机,走到了一个巅峰,但是,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新的统治危机形成,终于在二十多年后彻底爆发,为北魏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中国为什么能申奥成功?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地球上历史久远、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每四年举办一次,世界各国都以能举办奥运会为荣,中国人很早就有了举办奥运会的渴望。 1932年,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美国的洛杉矶举办。由于旧中国的体育十分落后,当时只有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参赛,而且在100米预赛中即被淘汰。 1945年,在第二届理监事会议上,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著名体育家董守义等提出的”请求15届世界运动大会于1952年在我国举行”的方案获得与会人员的-致通过,但是按旧中国当时的财力和物力,以及体育落后的状态,这一决议最终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整体水平逐步进人世界前列。1984年,新中国体育健儿赴美国洛杉矶参加奥运会, .举夺得15枚金牌,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奖牌“零的纪录”。 从洛杉矶到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又连续参加五届奥运会,共获得80枚金牌。用了短短30年时间,中国又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列。 旧中国人民“派一位选手 ,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的愿望,早就实现了,然而,中国举办届奥运会的梦想却一直未能实现。正因为如此,实现在我国举办奥运会的梦想,已成为一个民族的奥运情结! 1998年11月,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再次宣布申办2008年奥运会。与8年前相比,无论是中国还是北京,财政实力都大大增强。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北京经过一番考察后,当即给予了充分肯定。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22点08分,经过两轮投票后,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

北齐亡国记:四大美女之外第五位,完美诠释什么叫红颜祸水

红颜祸水这一词很多人都知道,指的就是女人是祸害的根源,这有一部分歧视在其中,但是在古代,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不可谓不高,从最在第一个王朝夏开始就有夏桀宠幸妺喜,不理朝政,最后被商汤所灭。之后这好像成为亡国灭朝基本配置,商纣王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到了封建王朝时期,貌似也没有随着奴隶王朝制度的土崩瓦解而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就像是一个传统被保留下来。 秦朝倒是没有因为暴政而忙,但是后宫也起了个辅助作用在其中,之后西汉的赵飞燕,东汉末年又重蹈秦亡覆辙。三国乱世,司马称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传统被“发扬光大”,各种奇葩可谓是层出不穷,其中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当属北齐皇室,北齐这个国家朝代可以说是刷新了整个世界的三观,让人知道什么叫无下限一词。 书归正传,中国历史上有四大美人,但是除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位之外,还有几位相当出彩的美人,今天这位就是古代美女代表之一,标准版红颜祸水,北齐这个奇葩王朝就是毁在她的芊芊玉手中,她就是,冯小怜。 可能有人听说过这位美人,冯小怜是中国古代十大美女之一,北齐最后一个皇帝后主高纬妻子,她的一生,如果放在王公贵族家中,肯定是一段古代女子逆袭上位史,相当励志。但是放在皇家就不行了,名副其实的祸国殃民没跑了。 冯小怜最开始是一个婢女,主子是北齐后主高纬的皇后穆邪利,按理说一介婢女怎么可能祸乱朝政,这就要从皇后失宠说了,北齐皇室是一个很荒唐的皇室,虽然在南北朝时期,北齐也算是一个大国,但是朝代前后不过三十年,换了6个皇帝,一代比一代昏庸无道,这在古代也算是奇葩到极致了。 到了高纬这代,当皇上就意味着可以在自己地盘上随便找美女,高纬一登基,就开始四处网罗各地美女,充补后宫,这种情况下皇后地位虽在,但是必然失宠,所以穆邪利就想了个办法来保住自己后宫之主的地位,她把自己婢女中最漂亮的冯小怜进献给高纬,以此来巩固自己的位置。 冯小怜不仅聪明灵巧,善弹琵琶,精于歌舞,更重要的是冯小怜长得漂亮至极,肌肤吹弹可破。吐出的气闻起来都是香的,而且身材凹凸有致。这样一个女子一下子就抓住后主高纬的心,此后深得高纬宠幸,与高纬坐时同席,出则同乘。就连和大臣商议国事时候还带着冯小怜,使议事的大臣常常羞得满脸通红,说话语无伦次。 公元576年,北周攻打北齐,晋州危急,可是皇帝高纬还带着冯小怜在外狩猎,完全不管自己马上就要成为亡国之君,晋州来告急的战报被称为是“边境小小军事摩擦”。冯小怜想去前线一观战事,高纬不顾将士反对,后撤大军,修筑观战台。 最后北齐被北周所灭,高纬被俘之后被宇文邕杀害,冯小怜也被赐给代王宇文达,之后数年,想过杨坚代周称帝,北周五王连带家眷被诛,冯小怜也在其中,一代红颜就此殒命。

历史上有三位皇帝,身上没有任何污点,被世人所尊敬

中国古代历史非常久远,改朝换代也比较快,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非常伟大的皇帝,也有许多暴政的皇帝,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结束了六国分钟,将中原地区统一起来,是第一位称皇帝的人,虽然秦始皇在位期间为中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他身上也有许多的污点,比如说暴政,与大肆修建土木工程,劳民伤财。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皇帝大概有四百多位,而身上没有任何污点的皇帝却只有三位。 第一位是是刘洵,刘询在位期间,汉朝非常繁荣兴盛,这位皇帝也不仅将国家的内政治理得非常好,在兵力方面也非常强盛,并且彻底将匈奴击败,将自己的土地要划给汉朝,并且向汉朝俯首称臣。而刘洵在小的时候是废太子的后代,所以刘洵小时候是在民间长大的,他在民间生活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非常不容易,所以说在他继承帝位之后,非常注重民生,从来不会剥削老百姓。 第二位皇帝是东汉时期的汉光帝刘秀,刘秀是在西汉之后东汉的建立者,西汉灭亡之后,刘秀作为汉朝的正统皇室,也到了民间,过起了平民百姓的日子,所以他与刘洵一样都看到过老百姓们的生活疾苦,在他称帝之后,对待百姓也非常仁爱,最终将东汉也发展得非常强盛。 第三位是宋朝时期的宋仁宗,这位宋仁宗在位期间非常节俭,不仅宋仁宗自己非常节俭,他还要求自己的下属们生活也要节俭,这位皇帝虽然与前面两位不同,是自小在皇宫中长大的,但是对自己的约束能力的却非常强,将自己国家治理的非常好。以上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对待自己的子民都非常好,让国家呈现一片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污点,被世人所尊敬。

500年前的合葬墓,墓中有两具19岁女尸骸,专家检测后:不可思议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秘密,只是时机未到,就像埋葬在地下的古文明历史一样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从而让世人了解真正的古代历史。近年来考古学越来越发达,几乎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古墓重见天日,其随葬的文物也是数不胜数,当然还能最直观地看到封建社会的残酷制度。2005年,湖南长沙发现了一座极为特殊的王侯合葬墓,除了大量的随葬品,更有残忍的人殉。 某天,长沙市郊的一位普通农民在上山伐木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山头一个塌陷的坑洞。好奇心驱使着他走近一看,发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坑洞,而是由盗墓贼留下的盗洞,盗洞底部还有平铺的石砖,就像地下宫殿一样。于是他立即将这个情况上报给了当地的文物局。 经过考古队的挖掘和考察,这座古墓是使用珍贵的梅花石建造而成的,其规格很大,整个墓坑大约有250平方米,可以看出墓穴的主人一定非富即贵。但是这座古墓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多次了,里面的摆放十分杂乱,墓志铭也都被随意丢在地上,许多值钱的文物早已被洗劫一空,只在墓室中发现了三副棺杶及少量的银币和印章等古文物。 考古队从其中的一枚印章中发现刻有明谷王,才知道这是明谷王的墓。也许大多数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其实他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九子朱橞。朱橞从小聪明好学,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对朱棣可以说是死心塌地。后来朱橞帮助朱棣坐上了皇位,他也被封为谷王,在长沙一代做地方王侯。但是朱橞并不甘心,而且越爱越骄横霸道,搜刮民财,甚至要造反。被朱棣知道后贬为庶人。 这三副棺杶呈“川”字形排列,中间一副为金丝楠木雕刻,上面的图案也是精致至极,猜测应该是谷王的,然而打开后,三副棺杶都是女性的骸骨,并没有朱橞的。中间一副是一个老妪的,旁边两副是年轻的女子。 考古专家们对这三具尸骸进行了检测,发现老妪去世时大约七十岁左右,是寿终正寝了,而旁边两位年约19岁的样子,而且检测出了大量剧毒物质,看样子应该是被毒死的,又是一座活人殉葬墓,想不到在明朝人殉制还很盛行。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朱元璋死后有46名妃子陪葬,还有若干宫女,都是未生育过的年轻姑娘。朱棣死后也是用活人殉葬,据说有30余位后宫佳人被勒死。真是骇人听闻,这种残忍又野蛮的活人陪葬习俗,本就不应该存在,幸而在中原王朝彻底被废除。 经过现场的勘察,发现一块“张妙寿”的石碑,才知道是这个老者的名字。原来她是朱橞的乳母,从小对朱橞照顾有加,虽非亲生母亲,但对朱橞来说却胜似母亲。估计是朱橞为了表达对这位乳母的感恩之情,才将她安葬在自己的墓中合葬。按理说朱橞死后也会在这座墓中,考古专家们却未发现朱橞的棺杶,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朱橞虽然贵为亲王,却在造反失败后被贬为普通人,那么既然是普通人了,曾经的亲王墓也就失去了享用的资格。考古真是一个神奇的职业,一座墓一个故事印证着一段历史,充满了迷离,充满了心酸,大概很多人对它是又好奇又不愿看到残酷的真相吧。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曹操的亲族将领,谁更厉害

曹操族中的这些战将们谁更优秀呢?咱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上阵厮杀的武艺,一是带兵打仗的才能。 若论阵前单挑厮杀武艺,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1.夏侯惇、2.夏侯渊、3.曹洪、4.曹仁、5.曹休、6.曹真 一、夏侯惇 看一下夏侯惇的厮杀战绩: 1.荥阳追击战,对阵吕布,主动出击,但战不数合,完全不是吕布的对手,拔马败回; 2.荥阳之战,对阵徐荣,数合将徐荣刺于马下; 3.濮阳之战,对阵张辽,无具体回合数,但从吕布随即忿怒亲自上阵的情节来看,夏侯惇应该在场面上有优势; 4.濮阳之战,拦阻吕布掩护曹操逃走,因忽降大雨,没有具体结果; 5.淮南之战,对阵桥蕤,战不三合,一枪搠死桥蕤; 6.濮阳之战,曾参与六将围殴吕布; 7.小沛之战,对阵高顺,四五十合击败高顺; 8.小沛之战,拔矢吞睛,奋力一枪搠中曹性面门,将曹性杀死; 9.下邳之战,与关羽对阵,十余合诈败,将关羽诱入伏击圈; 10.黄河渡口,对阵关羽,战不十合,使者到来叫止; 11.博望坡之战,对阵赵云,战不数合,赵云诈败而走。 夏侯惇“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在曹操初创基业之时,典韦、许禇等人尚未归附,他就是曹军中的第一猛将。夏侯惇是曹军诸将中与吕布交锋次数最多的人。三十四合击败吕布麾下首将高顺,夏侯惇的武艺相当不错,属于较强的一流猛将。 二、夏侯渊 夏侯渊的战斗履历: 1.徐州征刘备,伏击刘备运粮队伍,杀死龚都; 2.杀死龚都后,夏侯渊被张飞奋力杀退; 3.濮阳之战,参与六将围殴吕布; 4.渭北之战,马超派成宜偷袭,被夏侯渊杀死; 5.渭水之战,出战马超,结果不明,被马超摆脱纠缠,去追曹操; 6.汉中平张鲁,对阵昌奇,战不三合,夏侯渊一刀将昌奇斩于马下; 7.汉中平张鲁,对阵杨任,战三十合不分胜负,诈败以拖刀计斩杀; 8.汉中平张鲁,参加轮战庞德,交锋数合后诈败而退; 9.汉中之战,对阵黄忠,交锋二十合后无结果; 10. 定军山下,被老黄忠突袭斩杀。 夏侯渊的武艺应比夏侯惇略低,但也很不简单。大战三十合拖刀计斩杨任,还能对阵黄忠二十回合不落下风。夏侯渊属于中等的一流猛将。 三、曹洪 曹洪的战绩: 1. 葛陂之战,与黄巾军猛将何曼步战三四十合不分胜负,诈败以拖刀计砍倒何曼杀之; 2.征辽之战,曹洪奋勇突入敌军中,遇到袁谭,挥刀乱砍,斩杀袁谭; 3.合淝之战,对阵甘宁,战二十余合后诈败而走; 4. 合淝之战,对阵韩当,战三十余合后,诈败而走; 5.渭北之战,为救曹操,阻截马超,大战四五十合后,刀法散乱,气力不加; 6.汉中平张鲁,与任夔对阵,交锋三合,斩杀任夔。 曹洪的战斗力还是蛮强的,步斩何曼,还能大战马超四五十合不被斩杀,相当不错。曹洪的武艺应接近于张郃,而勇气胜之。曹洪属于中等的一流猛将。 四、曹仁 曹仁的单挑战绩不多: 1.襄樊保卫战,见牛金被围,曹洪亲自挥刀上阵,杀入重围,徐盛抵挡不住; 2.救出牛金杀出重围,遇蒋钦,曹洪奋力击退之; 3.对阵周泰,交手十数合后,曹仁诈败而走。 做为曹操信任的领兵之将,曹仁通常是做为一军主将,他单挑厮杀的时候很少。但他的战斗力一点也不弱,偶露锋芒,在重围中迅速击退徐盛、蒋钦,救出牛金,无论武艺还是通气都可圈可点。曹仁属于中等偏下的一流猛将。 五、曹休 做为曹氏宗族中年轻的后辈,曹休是个佼佼者,但他上阵次数也很少。 曹休的武力展示: 1.铜雀台赛射,一箭射中红心,被曹操称为“千里驹”; 2.合淝之战,见乐进与凌统大战,不分胜负,曹休藏在门旗后,一箭射倒凌统战马。 曹休两次展示的都是箭术,而没有上阵刀枪相见的厮杀。他的武艺无法与久经沙场的老前辈相提并论。曹休属于二流武将。 六、曹真 …

14岁当上皇后,怀孕被皇帝踢到流产,家人受到牵连

在我们中国古代的时候,因为男尊女卑的思想。所以说皇帝是天下最尊贵的男人,而一个女人最高的地位也不过是皇后。不过想要成为皇后的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般都需要有着高贵的血统;或者是出于名门望族,这么一来才能保证皇族血脉的高贵。然而在历史当中也不乏有一些皇后是平民出身,而这种平民出身的皇后在明朝时居多。这也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说过,要求皇帝和公侯的妻子都必须在平民之中选择。 不过朱元璋的这一条命令并没有执行彻底,毕竟自古以来婚姻的选择都要求门当户对。特别是那些上层的贵族们,选择一个合适的媳妇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必须得这些嫁过来的媳妇能够有良好的教养。同时又存在着政治联姻,因此朱元璋的这一规定也并不能行之有效。 朱元璋的早年经历非常的痛苦,当过和尚又当过乞丐,所以他也了解民间百姓们的想法。从平民之中选择皇后是有一定好处的,毕竟穷人家的女儿早当家,风气也比较节俭,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后宫清净。但坏处也有,那就是平民家的女儿教养和贵族肯定是没法比的。一旦是爬上了枝头变凤凰,很有可能就会被突然的富贵给蒙蔽眼睛。就比如说明朝时期嘉靖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就是一个平民女儿,名字叫做陈莲。 陈莲嫁进宫里的时候不过才14岁而已,而这个年龄段我们现在都是孩子。但当时她已经是长得美丽大方了,而她的父亲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同时也是一个读书人,所以即使是陈莲从小家境并没有太富裕,可是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教养,属于一个知书达理有才貌双全的女人。 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她一进宫以后便得到了嘉靖皇帝和太后的喜爱。很快她也当上了皇后,成为了天底下最为尊贵的一个女人。成为皇后最重要的自然就是为皇帝留下血脉,将来可以继承大统。不过嘉靖皇帝和陈莲在一起很久了都没有孩子,陈莲本来从平民变成皇后,已经使她心中骄傲不已。但没有孩子这个事实,对于她将来能否还坐在皇后的位置有着很大的威胁。 不过就在7年之后,陈皇后终于是怀上了龙种。而这个消息也让嘉靖皇帝十分高兴,当然最高兴的还是陈莲了。现在不但是有了孩子,而且还能够保住自己的皇后身份,对于他的家族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得知她怀孕以后,嘉靖皇帝马上送给了陈莲的父亲一座不错的宅子,而且赏赐了很多的金银财宝。这位岳父从此日子过得逍遥快活,恃宠而骄的事情也时常发生。 陈皇后也因为自己怀上了龙种,心里越发的骄傲了起来。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心态正在发生转变,而这也使得她的家族盛极而衰。有一次嘉靖皇帝在后宫饮宴,除了陈皇后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妃子一起陪伴。这时嘉靖皇帝正在和一位妃子喝着小酒,聊着趣事,情不自禁便拉起了妃子的手开始调笑。看到这一幕的陈皇后妒火中烧,直接给皇帝甩脸子,还把桌上的茶杯给打翻在地。这一下把皇帝的兴致全部都搞没了,当即嘉靖皇帝气得踢了皇后一脚,然后痛斥他仗着孩子就无法无天之类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脚,使得陈皇后流产后大出血而死。嘉靖皇帝得知了这一个消息,并没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很快就把她给埋了,另外立了一个皇后。至于陈莲的家人们更是从此走入深渊,所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千万不要得意忘形。

赵云为何三枪都没能刺死周仓,这三个顾虑很真实

赵云的武功都这么厉害了,却连一个小小的人物都打不死,难道就是因为周仓的武功高强吗?或者说是周仓跟随着关羽太久了,替关羽拿上了青龙偃月刀,关羽给周仓传授了几个绝学,所以赵云就没有办法杀死他吗?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的,周仓在三国演义里面就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根本不会拥有什么绝世武功。他最大的名声就是服侍着关羽,替关羽拿上了青龙偃月刀,有人们对他的评价就是非常忠义。要是赵云真的想要杀死周仓的话,可能都不需要三枪,直接一枪就可以用到他的命。那为什么赵云不杀死周仓呢? 首先是周仓同伴抢走了赵云的马,而赵云却杀死了同伴的性命,赵云感觉理亏 当初周仓决定跟随在关羽手下,关羽现在要去寻找刘备了,但是手头上没有什么兵马,而周仓说自己的同伴裴元绍在卧牛山有一个山寨里面有几百人,于是关羽和周仓兵分两路,关羽先去找刘备,而周仓则是带人去找那些同伴。 可是周仓到了那边才发现,自己和同伴的山寨已经被人占领了,而自己的同伴却被一个人一枪给杀死了,这就是在几天前的事情。于是周仓想要带你所有的同伴走,但是只有几个人才肯过来,当时周仓就非常的生气了,自己的同伴裴元绍都被杀死了,而且手底下的人也不敢过来,这个让周仓非常难受。于是周仓就和那个人打了起来,周仓根本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就算拼了老命也要跟他打一架。可是这个人的武功非常的高强,周仓连中了数枪,周仓见到这个样子,知道这个人在放水。最后无奈了,然后就逃走了,想要找到关羽,让关羽替自己报仇。 而这个人就是浑身是胆的赵云。自从公孙瓒失败之后,赵云就离开了他的身边,想要去寻找刘备听说在袁绍那里,但是袁绍曾经拉拢过赵云,现在去找袁绍的话可能不利,但是又没有好的办法,于是就到处漂泊。没想到来到了这个卧牛山,而山上的人想要去抢自己的马,结果被赵云一气之下杀死了,然后这个周仓就来为同伴报仇。 虽然这个人是抢了自己的马,但是罪不至死,赵云在心里也非常的明白,所以就对于周仓的报仇,就没有一直下狠手,毕竟马的性命又没有人的性命金贵。赵云内心里是觉得自己是理亏的,所以对于周仓的出手,赵云尽量的是抵抗,然后给他一个教训就可以了,让他知道自己赵云的厉害,却不想要杀掉他。 赵云也是一个忠义之士,敬重周仓为同伴报仇。 其实赵云在内心里也是非常敬重周仓的,自己杀掉了他的同伴也纯属是意外而已。 裴元绍又没有想杀掉自己,只是想马而已。而且自己杀掉那个人之后,还把他的山寨给占领了,就像是杀死了一个人的兄弟,还把他的家里占了,别人报仇也是应该的。 但是赵云又不想要和他继续纠缠下去,只好把他弄成重伤之后,让他知道自己的武功高强。周仓知道自己没有本事,自然也是逃走了,这样对于赵云来讲就是皆大欢喜了。 在赵云眼里,他也看到了现在的自己。他想要寻找刘备,就是为了能够跟随在刘备手里做事,刘备在他眼里是一个真正的好主公,所以他不想要投奔到其他人面前,只希望能够在就被身边为刘备效劳,一起闯天下。刘备赵云其实和兄弟是差不多,要是有人杀死了刘备,赵云也是想要为刘备报仇的。 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了下去,不可能再重来了。要是自己再把周仓杀死了,就侮辱了自己的忠义名声,这个可是对于赵云来讲,是莫大的损失。 赵云也非常的善良,不喜欢无故的伤及人的性命 更何况赵云也非常的善良,如果不是有什么重要的原因的话,他从来不会随意的伤害别人,不可能像张飞一样喜欢屠杀。他本身就是像儒将一样的,文文雅雅,是在这个乱世之中,为了生存下来才变得如此勇猛。 最后赵云因为周仓也找到了刘备。当时招周仓逃了回来,而且深入了数枪,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关羽。关羽顿时生气了,然后关羽刘备周仓这些人就跑到了卧牛山寨前面,周仓就大骂赵云,然后赵云就出来了。 然后刘备见到了赵云,非常的开心,问他是不是常山赵子龙,然后赵云看到是刘备立刻从马上下来,然后这些人就具体在一起,最后周仓也没能够报到仇,大家都成为了兄弟,还怎么报仇呢!这个结局还是非常美好的。

古代一种“称呼”,明明是侮辱人,但满人抢着用,还说汉人没资格

“奴才”是旧社会中的一种贱称,大多数指的都是那些地位低下的仆人,这些人有的世代为奴,有的家道中落被卖身,无论哪种情况,奴才都没有任何自由,只是听话做事的机器,一些清宫戏中,那些太监都自称奴才,甚至有些人气急败坏之后打骂狗奴才,看似十分卑微,实际上有的人就连自称“奴才”的资格都没有。 清宫戏中有的大臣面对皇帝的时候也会自称“奴才”,同时也会称“臣”,两者相比下,无疑“臣”的地位要高贵,历史上朝臣称谓变换对此,汉朝时自称臣还是一种荣耀。 翻遍史书,“奴才”这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当中,当时刘渊曾说过“不用吾言,逆自崩溃,真奴才也!”这样一句话,“奴才”这一词才出现,但是没有人将这“奴才”用来自称,直到明朝时期才出现了自称现象。 很多大臣例如司马相如等人,还曾在奏章当中自称国“臣妾”当然这些都是谀词,并非正式公文,自从封建王朝建立之后,官僚体系一直在发展完善,总体上向着集权化发展,明朝时期设立东厂特务机关,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些机关区别于一般的大臣们都是由皇帝宠信的太监负责。 影视剧当中,太监很多都自称“奴才”,实际上太监是宦官当中地位较高的一种官职,他们自称为“内臣”,或者“厂臣”,区别于大臣们的“臣”,不过也有的史料显示,明朝时期的宦官对上称“奴侪”,这个字是通假字,音为chai(二声),与“才”字相应,但是又有一个奇怪的说法,那就是“今人讹侪为才云,是不读书之甚者。”可见古今文化还是有不少差异的。 满清入关建立统治以后,为了加强对汉民的管制,采取了众多手段,“剃发易服”,改变生活习俗,大兴文字狱,禁锢百姓思想开放,企图在肉体与思想双重压榨下,逼汉族百姓就范。 作为外来统治者,清朝初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几乎与明朝相同,皇宫当中之后宫女和太监对外自称奴才,不过到了雍正统治期间,思想束缚进一步加剧,君主集权化越发严重,军机处设置之后,背离了原本的初衷,大臣们无法抒发政见,只能跪在地上听命皇帝发话,日常生活中更是危机重重,生怕哪里就触怒龙颜,文字狱之风盛行,所有与“清”字挂钩的言论,都被断章取义,大力搜捕。 指不定哪句话说不好就被抓了起来,从上到下人人自危,为了保命大臣们都忘了原本的初衷,纷纷阿谀奉承,这种风气恶劣,为了衬托皇帝的身份尊贵,大臣们只能越发降低自己的身段,与太监等同称“奴才”,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对皇帝的忠心,一开始仅仅局限在高层官员与皇帝之间,后来越发盛行,致使后期下层官员都降低身份称“奴才”。 随着各级官员的大力推崇, 称奴的风气在全国上下蔓延,“奴才”这个词汇也变了意味,成了表达忠心,拉近关系的名词,其实在“奴才”这个称呼的背后,更多的是为了名利,丢掉了原本的尊严,从这也能看出当时人性的脆弱。 大清乾隆皇帝年轻时雄心壮志,年老时却一心玩乐,活在美化的“天朝上国”美梦中,尤其喜欢官员们说好话,而“奴才”成为邀宠的风气就是从乾隆时代兴起的。 乾隆甚至因此颁发圣旨,大致内容就是“你们这些大臣们,每天都要上奏,这么多的奏折却没有一个统一称谓,有的称奴才,有的称臣,不如这样无论文武百官,但凡公事上奏则称臣,平时请安,统一自称奴才罢了,这样一来大家统一,也没有了公私之分。” 就是这样一道圣旨,很多人觉得不过是乾隆好大喜功罢了,但是站在帝王的角度,却饱含着乾隆的御臣之道,公事称臣代表着是给国家办事,私下里称奴才,当然这里的奴也没有贬低意味。 虽然命令是颁发了,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容易犯错,凉州总兵乔照在上奏私事的奏折中称“臣”而非“奴”,一下子就激怒了皇帝,责怪他既然都制定了为何不遵守,臣仆虽然没有轻重之分,身为总兵,怎么不会清楚其中的意味,这样做只能说这个人气度狭小。 这段话的意味很明确了,乾隆认为这些大臣们觉得称奴委屈了,对此乾隆并没有让步,反而加大管理,想来乾隆也是希望用这种手段来安抚权臣,此后清朝众多皇帝都按照乾隆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规定总督、巡抚等等文臣与于公称臣,于私称奴,然而仅仅是对文臣而言,武将却没有。 皇帝认为“奴”虽然相对低贱,但是却有一种亲切感,因此只有满族人才有自称“奴”的权力,在那个年代,汉人与满人之间的隔阂一直存在,身位汉人想要“称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官员们的称谓在不断变换,“存满洲旧体”明确表示满汉身份的不同,也就是说满清王朝并没有做到满汉一家,对统治者而言,“奴”称的满人才是最值得信任的自己人,而称“臣”的汉人不过是用来维护王朝统治的工具罢了 ,还没有称“奴”的资格。 无论是称奴还是称臣,都是封建时代皇权专制的产物,后来有不少大臣都提议满汉平等,认为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一同使用“臣”才对,起初清廷并没有同意,直到几年之后才通过,但是没多久清廷就在辛亥革命的冲击下分崩离析,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封建专制下人们所受到的压迫,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如今的和平生活。 参考资料: 【《晋书》、《稗勺》】

“废柴主公”刘禅面对邓艾围攻选择投降?是真的害怕还是另有隐情

想必大家都知道蜀国痛失荆州关羽后,刘备愤然进攻吴国导致败仗败走白帝城并在白帝城中殒命,致使蜀国的元气大伤,这时刘禅继承里刘备遗愿登上了王座从此开启了刘禅无能统治的时代。最后的结局相比大家都知道,在蜀国的主心骨因劳累去世后,魏国对蜀国开始了全面性地进攻,最后因为邓艾跨越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奇袭江油、绵竹,斩杀负责低于的蜀军大将诸葛瞻(诸葛亮之子)最后兵至成都城下,刘禅直接投降,从此蜀国灭亡。 在让人感叹昔日空前强大的蜀国却落得如此地步收场的结局也不仅对刘禅的无能懦弱进行批判,如果他能够守城七日,当姜维从前线班师回朝的话也许蜀国的命运也许不会如此。但是当时刘禅的投降真的不无道理吗?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邓艾进攻成都时,双方的武力不对等 此时,成都城内兵多粮足、城高池深,我们后人都认为后主刘禅理应选择坚守御敌。况且,此时姜维已率军火速入援,如能在成都沦陷前赶到,击败邓艾扭转局势也并非没有可能。但是成都城内虽然尚有数万军马,但大多是老弱病残、从战场上溃败而回的残军,以及从市井中临时招募而来的士兵,不仅毫无战斗力,而且从心理上对气势如虹的魏军畏之如虎。用这样的士兵守城,形势可想而知。此时,蜀军真正的精锐由姜维统领着对抗钟会,虽然已经加速驰援成都,但正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第二、曹魏攻灭蜀汉形势图 首先以谯周为首的益州士人集团反对战斗,并到处散布投降的言论。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蜀汉政权从本质上来讲属于“外来政权”,其统治阶层都是由刘备从荆州或中原地区带过来的人士及其后代,而当地的士人阶层则长期被压制。在这种情况下,益州士人既为了保卫家园不被战火摧毁,也怀着“当家做主”的目的,非常希望刘禅能够投降。 其次蜀汉将“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奉为国策,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曾发动过16次北伐,结果均以失败告终。连年的北伐让蜀汉疲敝至极,以致于出现“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见《三国志·卷三十五》注引《默记·述佐篇》)的现象,深为益州士人、百姓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坚守成都、负隅顽抗,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 第三、诸葛亮、姜维的屡次北伐,让益州百姓苦不堪言最后,蜀汉名将凋零现象非常严重,此时无人能够主持大局,做好成都的防御工作。众所周知,蜀汉以一州之力对抗占据中原的曹魏,人才奇缺的现象始终都是个大难题,而作为外来政权,刘备、刘禅都不敢倚重益州将领,而是寄希望于荆州或中原名将们的后代,然而他们的能力却乏善可陈。所以,当面对盖世名将邓艾率领的魏军时,已经无人敢站出来担负守城工作。 正是上面的一些原因,刘禅自知无力回天,只好刘禅最终放弃抵抗向邓艾投降。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刘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60余人出城投降,同时又派人晓谕姜维,命他向魏将钟会投降。至此,立国42年的蜀汉正式灭亡。刘禅投降后被迁往洛阳,不仅保住了身家性命,而且获封为安乐公,在世间又存活了18年,最终在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 其实在历史的长车碾过时,我们只是其中微小的尘埃,不论你是志向远大的一代雄君还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主都抵挡不住命运的安排,刘禅年少时饱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也深知那些身处战争时的老百姓的痛苦,所以有时候选择投降也未必是懦弱的表现,历史刘禅选择投降的那天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他是多么痛苦。

《滕王阁序》中的滕王是谁?能不能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说到滕王阁序,也许大家并不陌生。那秋水荡漾映出天空,夕阳西下,火红的云与鹜一同移向远方,令人向往。这篇古文,华丽的语言,字句都闪耀着光芒,总是让人因想象中的美景而为之一动。滕王阁序又叫秋日登洪府府滕王阁饯别,文章的作者便是当时家喻户晓的神童王勃。 为什么说他是神童呢?传说他6岁写文,9岁便能为书籍注解,指出其中的错误,十几岁就入科举考试当了官。虽然后来因为年少在政场上失意,但也抵挡不了他的才情。这篇文章便是在他探望父亲回家时,不慎落水去世之前写的,是他的遗作,而也让他留名至今。虽说人们知道王勃这个诗人,但是更多人知道他是因为滕王阁序。 能让王勃写出这篇文章的人,背景必定不简单。我们要探寻滕王此人何等身份,生平经历,要先从这个地址洪府说起,此处的洪府就是洪州,如今的江西南昌地带。当时唐太宗的儿子李元婴在此建起了滕王阁,起初它并不叫滕王阁,名字具体我们不知道,而滕王阁这个名字是李元婴被封王而得的名。此阁位于赣江的东岸,其宏伟气派代表着古代建筑艺术的璀璨成就。在历史上被称为江南3大名楼之一,王勃临楼望景而有感发之,不无缘由。 古时都城大多都在北方,而滕王阁作为南方地区少有的皇家性质的建筑,它的主人自然身份不同凡响,下面就来说说此楼阁的设计人,也就是滕王阁序当中的滕王究竟何人。滕王李元婴,是唐朝的第一位滕王,在他之前有许多朝代都曾封过滕王,这起源于山东滕县曾在周时作为诸侯国,而李元婴也是在山东滕县时被封的滕王,至于为何在北方封王,但是却去往南方任职,还是洪州这个地方,只是因为他作风狂放不羁引得皇帝厌烦,才被几经辗转贬到了洪州。 作为唐高祖的小儿子,太宗的弟弟,自然是从小颇受宠爱。李元婴的母亲并非是皇后,而是唐高祖的众多妃嫔之一,他自幼长在宫廷当中,接受着最好的教育,在书法音乐等等方面都颇为精通。尤其是在书画方面,他的画作出价值极高,留下的作品也是传世之经典。如此的出生,不凡的才能,但是他却被皇帝打压,一贬再贬,这是为何呢? 滕王并非追求名利之人,他熟通音律,尽管是从滕县贬到苏州做官,他都带着一群歌女舞者们整日摆宴设席饮酒作乐,就这样一路南下来到了洪州。其实在历史上滕王阁并非这一处,而是他所居之地都会因他的兴趣盖一所楼阁,在滕县也有。这样肆意的生活也是因为他哥哥太宗的爱护,因为他对朝廷大事并不感兴趣,也万没有夺权的想法,有诗有酒,有一亭台楼阁供他赏景作乐,已是万全。 但是他并非君子,也没有儒雅之风,绅士之气。知道自己的下属官员妻子长相貌美,他便愿欺骗她们说愿意纳他们为妃,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此意,只是为了调戏。他还因为这样的下流之事失过面子。传说是他有一官员妻子长得貌美如花,他便将其骗到王府当中,可是不曾想他在后面一抱那妇人,妇人便对他打骂了起来,还引来了许多仆人前来劝阻妇人,甚至连王妃都闻声而来,李元婴没有办法,只能就此放弃。但是当这夫人回到家中,把此事传开之后,曾经被滕王邀请到王府当中做客的那些官员妻室都很羞愧难言,而且滕王此名声也被传出去了。虽是有颇高的才能,但是如此行径难免让人反感,其中有一人很讨厌他,那人便是里李治。 滕王接连被贬,就是因为他这个皇帝侄子看不惯他,先是将他的职位改到了洪州,后又因为他大肆兴建滕王阁,把他贬到了滁州。他的遭遇与他曾经的作为有莫大关系,有记载在太宗去世之时,作为弟弟的他竟然叫了许多人去宴席上饮酒作乐,举止放纵态度恶劣,此事让李治心中甚是介意。他总是以捉弄他人为乐,就连过路的路人都不放过,喜欢拿石子等东西扔人,看路人的反应,当有人匆忙躲避时他便开心大乐,甚至放狗咬人,极无法度。而后李治无法忍受,下令将他问责,因为他是皇室宗亲,皇帝也不能将他如何,只能暗地里找个理由把他一贬再贬。 本就不慕名利财富,所以无论到哪里,他都是不以为意。即使是被贬到滁州去,他也总能找到乐子,他钟情于蝴蝶,又因为自己擅长丹青笔画,所以废寝忘食的练习揣摩如何画蝴蝶。后来他到隆州,当地气候适宜,蝴蝶数量大,他便于此造亭,整日与蝴蝶相处,研究如何画蝴蝶。他的蝴蝶在当时可以说是传得家喻户晓,甚至有千金难买之誉,蝴蝶画从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流派。 作为一个王爷,有千户之封,从不愁吃穿用度,原本可造福一方百姓,却因为多种原因,被困在那一亭阁中,与蝴蝶为趣。这可能也是王勃写他的原因,王勃同样也是官家出身,年少出名精通艺术,诗情才干样样不少却难得有被赏识、被认可的时候。同样是恃才傲物,两人的命运却是不同,一个是野游的王爷,另一个是失志的士人,仅仅是一个宴席上的即兴,便让诗人产生了写文章的灵感,滕王必然是不同的。 说到了滕王,其实若非是滕王阁序和滕派蝴蝶的画法,他在历史上可能就与他其他20多个兄弟一般留在史册当中,不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也不会如此让人好奇他的身份。所以他留名至今靠的是王勃的失意与情感的宣泄,而并非王勃为他而做。

三国时期最憋屈的武将之一,打败夏侯惇,却因跟错主公而死

在三国时期,有很多大将功成名就,他们的战绩流传史册,让后人赞叹,但是每一个将领的成功都是通过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换来的,当然其中运气的成分也有很多,遇到一个知人善用的统帅,可比将士们在战场上拼死拼活获取战功要更有用。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一样一个人,他曾经将关羽打败,胜过张辽,如此有勇有谋的人最后在历史上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名号,就是因为选错了主公,他就是高顺。 高顺原先在吕布手下做一名将士,高顺从小就有勇有谋,敢打敢拼,所以在吕布手下晋升很快,颇受赏识。高顺对于士兵的训练方法有着自己的见解,高顺手下的军队都是有组织有纪律,战斗力也很高。所以吕布看高顺是一个带兵的人才,就将他当时手下的最强部队“陷阵营”,交给了高顺。 高顺也不辜负吕布的期望,每天都认真的在练兵,“陷阵营”在高顺手上也越来越强大。而当时吕布被打败,于是他找到了刘备,希望刘备能收留他,刘备将吕布安排到了徐州,但是没想到吕布居然占地为王,起兵反抗刘备。 刘备兄弟一起带兵攻打徐州,在小沛遇到了高顺,高顺用他的“陷阵营”将刘备大军打的落花流水,即便是关羽、张飞等人上场也没有办法扭转形势。随后曹操听到这条消息,下令让夏侯惇前去救援刘备,但是曹操军队面对高顺的钢铁洪流依旧无法阻挡,夏侯惇在和高顺的战斗中还被射瞎一只眼睛,刘备无奈只能舍弃小沛前去曹操军队寻求庇护。 我们知道在三国时期夏侯惇和关羽、张飞都属于赫赫有名的将领,但是即使是这样,面对高顺的勇猛还是无法抵抗。如果按照高顺这样的战绩来看,三国史上肯定会有他的一席之地,可惜的是一代名将却不受主公的信任,在曹操军队被打败之后,曹操亲自率兵来攻打吕布,吕布带兵连败三场。吕布便坚守城池不出,在曹操大军将城池包围住之后,高顺向吕布建议让吕布出城断曹操的军粮,而自己来守城。 结果就是吕布听信夫人的话,觉得这样不妥,犹豫不决的时候错失了夺取胜利的好机会,等曹操将城池攻破的时候,高顺也是誓死不降,真可谓一代忠义良将。 高顺之所以在三国时期籍藉无名也是因为英年早逝,他成为三国时期最憋屈的将领之一,倘若吕布给予高顺充足的信任,让他大施拳脚,可能以后吕布的未来就会被改写。但是吕布是一个鲁莽的主公,因此高顺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跟错了主公,如果高顺是刘备曹操等人的手下,就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战功,真是最屈才的武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