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蜀国痛失荆州关羽后,刘备愤然进攻吴国导致败仗败走白帝城并在白帝城中殒命,致使蜀国的元气大伤,这时刘禅继承里刘备遗愿登上了王座从此开启了刘禅无能统治的时代。最后的结局相比大家都知道,在蜀国的主心骨因劳累去世后,魏国对蜀国开始了全面性地进攻,最后因为邓艾跨越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奇袭江油、绵竹,斩杀负责低于的蜀军大将诸葛瞻(诸葛亮之子)最后兵至成都城下,刘禅直接投降,从此蜀国灭亡。

在让人感叹昔日空前强大的蜀国却落得如此地步收场的结局也不仅对刘禅的无能懦弱进行批判,如果他能够守城七日,当姜维从前线班师回朝的话也许蜀国的命运也许不会如此。但是当时刘禅的投降真的不无道理吗?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邓艾进攻成都时,双方的武力不对等

此时,成都城内兵多粮足、城高池深,我们后人都认为后主刘禅理应选择坚守御敌。况且,此时姜维已率军火速入援,如能在成都沦陷前赶到,击败邓艾扭转局势也并非没有可能。但是成都城内虽然尚有数万军马,但大多是老弱病残、从战场上溃败而回的残军,以及从市井中临时招募而来的士兵,不仅毫无战斗力,而且从心理上对气势如虹的魏军畏之如虎。用这样的士兵守城,形势可想而知。此时,蜀军真正的精锐由姜维统领着对抗钟会,虽然已经加速驰援成都,但正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第二、曹魏攻灭蜀汉形势图

首先以谯周为首的益州士人集团反对战斗,并到处散布投降的言论。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蜀汉政权从本质上来讲属于“外来政权”,其统治阶层都是由刘备从荆州或中原地区带过来的人士及其后代,而当地的士人阶层则长期被压制。在这种情况下,益州士人既为了保卫家园不被战火摧毁,也怀着“当家做主”的目的,非常希望刘禅能够投降。

其次蜀汉将“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奉为国策,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曾发动过16次北伐,结果均以失败告终。连年的北伐让蜀汉疲敝至极,以致于出现“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见《三国志·卷三十五》注引《默记·述佐篇》)的现象,深为益州士人、百姓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坚守成都、负隅顽抗,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

第三、诸葛亮、姜维的屡次北伐,让益州百姓苦不堪言最后,蜀汉名将凋零现象非常严重,此时无人能够主持大局,做好成都的防御工作。众所周知,蜀汉以一州之力对抗占据中原的曹魏,人才奇缺的现象始终都是个大难题,而作为外来政权,刘备、刘禅都不敢倚重益州将领,而是寄希望于荆州或中原名将们的后代,然而他们的能力却乏善可陈。所以,当面对盖世名将邓艾率领的魏军时,已经无人敢站出来担负守城工作。

正是上面的一些原因,刘禅自知无力回天,只好刘禅最终放弃抵抗向邓艾投降。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刘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60余人出城投降,同时又派人晓谕姜维,命他向魏将钟会投降。至此,立国42年的蜀汉正式灭亡。刘禅投降后被迁往洛阳,不仅保住了身家性命,而且获封为安乐公,在世间又存活了18年,最终在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

其实在历史的长车碾过时,我们只是其中微小的尘埃,不论你是志向远大的一代雄君还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主都抵挡不住命运的安排,刘禅年少时饱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也深知那些身处战争时的老百姓的痛苦,所以有时候选择投降也未必是懦弱的表现,历史刘禅选择投降的那天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他是多么痛苦。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