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卑并非天生,多是家庭教育导致,注意这些让孩子更自信

自卑的孩子听话安静,但是却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自卑的孩子表现大多都是沉默寡言的,他们做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这对他们的发展非常不利。 性格的形成与很多的因素都有关系,其中家庭的教育占很大的一部分。有的孩子内向,但却不自卑,做事非常自信,只是不愿意与别人交流罢了。由此可见自卑的性格并不是先天所决定的,而是与家庭的教育有关。 导致孩子自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得不到宣泄。小朋友总是希望自己可以被别人理解认可,自己的想法可以被大人重视。小朋友的想法如果一直得不到理解,情感无人可表达,就会逐渐的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导致自卑的性格。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小孩子,认为他们的想法幼稚,不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时间一长,孩子性格的形成难免会受到影响。 因此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情绪压抑,不愿意多说话,可以多多与孩子交强,倾听一下他们的想法。孩子开心时要他们把喜悦分享给大家,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听听他们的烦恼,为他们解疑释惑。只要孩子乐意想法说出来,愿意与他人交流,自然就会变得自信乐观。 多一份表扬,少一份责骂可使孩摆脱自卑,笑容灿烂。很多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但孩子有一点点成绩的时候,不愿意去表扬他们,总是希望有他们下一次可以去做的更好。有的家长不仅仅不愿意去表扬孩子,甚至对他们大声的斥责。这样的教育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小朋友在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后,得不到一句表扬,时间一长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在长期的自我暗示下,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什么事情到做不好。这样的想法是很要命的,大多数孩子的自卑就是这样产生的。家长朋友们,在平时一定要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不管他们做的好还是不好,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多鼓励表扬孩子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 孩子一旦养成自卑的心理,难免处处碰壁。在与孩子相处时,如果发现孩子按有这方面的趋向,一定要及时的纠正。

4岁女童患败血症,原因出在鞋子上很多家长偏爱给孩子穿

立秋啦,宝妈们有没有发觉,现在商场已经开始上秋装了?那大家有给孩子买新鞋的打算吗? 我们要注意,宝宝的脚要比成人娇嫩很多,很容易会受到伤害。 你们可能不知道,如果童鞋的质量不过关,很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前不久,我远房表姐碰上这么一个事儿,她给3岁的宝宝在商场买了双鞋子,结果只穿了一会儿的功夫,就发现脚上长出了脓包;抹了点药之后,病情更严重,甚至腿上开始出现症状。 表姐立刻带孩子到了医院,却被确诊得了败血症;原因竟然出在鞋子上,一经检查质量不过关,其中的有害物质引发了病毒性感染,如果再晚点去医院,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后果! 表姐事后都觉得后怕,告诉我在给孩子买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感觉给孩子百八十块钱买双鞋是正常的,怎么会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 其实爸妈们偏爱给孩子买,但有所不知,现在市场上的童鞋质量层次不齐,我们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有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的童鞋有近三分之二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质量问题。 宝妈们或许也在面临这个困扰,质量好的鞋子款式太单一,样式好看的鞋子,可能会存在安全隐含;那这时候我们还是要选择安全系数比较高的,因为假冒伪劣产品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危害,比如: 1、甲醛超标 可能宝妈们听到“甲醛超标”这词儿都会很熟悉,但大家可能不了解,质量低劣的鞋子也会有甲醛超标这个问题。一旦有这方面的隐患,轻则会引发孩子皮肤过敏;重则可能会导致孩子记忆力衰退,甚至癌症等重大疾病。 2、重金属超标 检测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要通过(铅、砷、铬、)这三种微量元素的间色来衡量。 宝妈们一定不能小瞧了这三种元素,一旦超过标准,那就很有很可能造成孩子神经系统方面的损害,影响孩子健康发育。 家长真的要小心,一旦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就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很重要的伤害! 孩子在成长发育期对化学物质的抵抗力是很弱的,还是尽量选择环保材质的鞋子,千万不要疏忽大意,毁了孩子的身体健康,那么我们家长应该如何选择童鞋呢? 1、折 首先家长们要注意,在买鞋的时候看看鞋底,如果对折鞋子,发现弯曲的地方不在鞋底的前三分之一处,就说明这鞋子质量有问题。 2、捏 其次家长可以捏一下鞋子的后根儿,和最前面脚面的部分,要软硬适中;因为如果后跟太软或者前面鞋头太硬,都容易造成孩子崴脚O型腿。 3、闻 宝妈们应该都有一个很直观的体验,如果给宝宝买鞋的时候发现店里味道很刺鼻,那么一定不能买儿的鞋子! 孩子在成长发育中体质非常敏感,作为易敏体质会非常容易出问题,我们做家长的就从为孩子挑选一双合适的鞋子做起,注意从细节,提升孩子的生活质量吧!让孩子舒心,宝妈才能放心!

孩子想吃零食是人之常情,别急着拒绝,零食的好处先了解一下

妈妈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一切都为了孩子而着想,并且万事以孩子为根源,可以说是关心地无微不至,不管是饮食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很用心,而对于孩子来说,都有着喜欢吃零食的习惯,并且把其当做一种享受,其实也难怪,谁不喜欢美味的东西呢?所以在妈妈带孩子外出的时候,会给孩子带很多好吃的零食,并且也会鼓励孩子把这些零食分享给其他的孩子,促进大家之间的友谊,但是这只是其中一类的妈妈,还有一类妈妈则秉持着与其完全相反的态度,她们则觉得不应该让孩子吃零食,因为这样的垃圾食品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威胁。 但是不管怎么说,让也好,不让也罢,这些其实都是爱孩子的表现,希望孩子好而已,我们不必抱有太犀利的意见,只不过是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而已,但是家长竭力遏制孩子吃零食的行为,真的是对的吗? 妈妈吃鸭脖吃到拉肚子,却不让孩子吃一口薯片。 李女士是一位五岁孩子的妈妈,她从来不让孩子接触任何零食,像膨化食品,或者是碳酸饮料,又或者是油炸食品这类的东西都是严厉禁止的,因为她说这些东西对孩子的身体不好,而孩子对此也表示很委屈,并且和妈妈哭诉过,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可以吃而我不可以呢?况且你自己也吃零食啊!这样不公平!可是李女士并不会管那么多,只是和孩子说,因为妈妈是大人,所以没关系,而李女士一直以来都特别喜欢吃绝味鸭脖这样比较辣的食品,尽管每次都因为太辣了而导致拉肚子,但是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尝试着,却不让可怜的孩子吃一口薯片,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孩子自己偷偷买了两大包薯片,坐在沙发前边大口的吃着边哭着,而且还在嘟囔着“我要吃个够!”的时候,心里才发觉自己做的可能有些过分了. 很多选择不给孩子吃零食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身体考虑。 1、垃圾食品有损健康。 零食里面含有很多垃圾元素,所以大家都称绝大部分的零食为垃圾食品,而垃圾食品又有损孩子的身体健康,况且孩子正处于比较重要的发育期,怎么能让这样儿的有害食物侵袭了孩子的身体呢?所以家长禁止孩子吃零食的第一大关键要素就是垃圾食品有损身体健康!我们经常说的那些垃圾食品,主要是 油炸食品、腌制食品、以及加工的肉类产品,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就是被我们称为肥仔快乐水的可乐雪碧等等 。这些食品当中不仅含有极高的热量,会导致孩子肥胖,更重要的是会增加罹患高血脂和冠心病的危险,而且油炸食品在高温油炸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所以家长当然会拒绝让孩子摄入这些东西了。 2、生产过程不透明,不确定有没有有害物质。 第二个原因就是来自于垃圾食品的生产过程,大多数是不健康不透明的,之前我们看过很多电视新闻上曝光的黑心工厂,生产辣条和泡脚凤爪这样的地方,多数是属于位于偏僻农村的某个角落,而且 卫生程度非常差,并且还是三无产品,这样的产品即使制作出来,大家又怎么可能让孩子放心吃的下呢 ?说不动里面会有什么有害物质,可能会让孩子中毒呢,所以家长必然会担心。而且即便是正规的食品加工厂家,也没有人能够保证在制作食品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全程无菌,而且经过加工的食物必然要经过很多人的手,我们无法确定在这个环节中是不是会有有害细菌侵入,给人体造成伤害。 3、垃圾食品比较好吃,孩子可能不好好吃正顿饭。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 垃圾食品总会因为里面添加了各种化学元素,也就是添加剂,使其特别美味,以致于让孩子欲罢不能,流连忘返,所以这些物质就成为了孩子饮食上的主流,由此孩子便不愿意吃饭了, 孩子正处于身体高速成长的阶段,让这些垃圾食品充斥在整个身体内部那还了得吗?于是家长觉得若让孩子接触垃圾食品,孩子就必然回来不会好好吃饭了,这是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的,所以才抱有这么坚决的态度。还有垃圾食品通常做的口味都做得比较重,这和我们平时宣扬的清淡饮食的理念不符,但是却非常的孩子的欢心,孩子喜欢那些口味比较重的,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的食物,即使这个食物并不健康,孩子也会十分痴迷。 而很多家长选择给孩子吃零食主要是从孩子的心理层面考虑。 1、连零食都没吃过的孩子,会被人孤立。 孩子们之间因为总在一起玩,且心智还不成熟,所以总会避免不了的询问对方的情况,并进行相互攀比, 如果自己的情况比对方差,或者是让人看不起,孩子就会因此被孤立,交不到朋友 吃零食就是其中一个评定因素。 “小明,你吃过那个叫某某的零食吗?” “那是什么东西啊,我不知道,平时妈妈都不让我碰零食的。” “连零食都没吃过,真丢人,我可不想和你这样的人在一起玩!” “等一等……”望着小朋友转身离去的背影,让小明有点欲哭无泪的感觉,并且委屈至极。 这就是家长担心的,孩子连零食都没吃过,很可能会让其他人孤立。 2、要求得不到满足,将来可能会出现报复性消费。 人都有一个奇怪的心理,就是当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直得不到的时候,或者不能被满足时,他就会在心里逐渐产生一种极度负面的情绪,以致于发展成最后的报复性心理,例如说孩子喜欢吃零食,想吃零食,但是你却偏偏一直限制他,不让他吃,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报复性消费的心理,就像一个极度饥渴的人,想要让他们活过来,就要一点一点地给他们喂水,如果放任其,随便喝水,很有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 当孩子的要求总是得不到满足,孩子心理上也会出现一种饥渴的状态,一旦孩子将来有了自己做主的能力,可能会连本带利的将从前求而不得的东西找补回来。 那种疯狂弥补过去缺憾的状态会让你大吃一惊,所以孩子这方面的需求还是应该适当的满足为好。 3、不吃零食,失去了很多享受美食的乐趣。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在处于天真无邪的孩童时代,就是应该去享受乐趣的,而不是应该去被无限压制的,吃零食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件非常美好有趣的事情, 而且当吃到美食的那一瞬间,别提有多么美好了,家长不应该剥夺孩子的这份资格。 给孩子吃零食并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注意这三点。 1、避开睡前这个时间段。 吃零食可以选择在一天之中的饭后时间,可以是早饭与午饭之间,也可以是选择在下午的时候,但是千万不要在睡前给孩子吃零食,本来零食不是很健康的食物不说,在睡觉前吃东西会加大孩子肠胃的负担,并且对口腔以及牙齿都有一定的损害,最重要的是当 孩子睡觉之前吃了大量的高热量食物,会让他的大脑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当大脑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候,才能够让身体的细胞变得活跃,从而将摄入的热量消耗完毕,孩子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自然就睡不着觉, 也就影响了下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从而会影响孩子的身高。还有如果孩子吃完高热量的食品就去睡觉,这些食物产生的热量会在孩子睡觉的时候持续发挥作用,但是人在睡觉的时候基础代谢比较低,所以就会将多余的热量转化成脂肪,这也是很多青少年肥胖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家长不要在这个时间给孩子吃零食。 2、拒绝高热高糖食物。 零食可以吃,但是要注意零食的成分,高热高糖都这种食物是不可以去碰的, 不管是大部分的热量还是大部分的糖,都会给身体带来很严重的负担, 让孩子的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人类天生的本能就无法拒绝甜食。有专家进行过研究,发现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喂孩子甜的东西他会表现出来非常满足。如果喂孩子有苦味的东西,孩子的表情就会得非常痛苦。 人类喜欢吃甜食,这已经成为基因链中的一个编码,从远古时代遗传下来下来。 因为古代的人经常吃不饱,所以他们对高热量的食物有本能的追求如果孩子在两餐之间想要吃一些东西,家长可以让孩子吃一些水果或者低热量比较清淡的零食,比如坚果或者苹果干一类的东西,都是对孩子身体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又能满足孩子的口服欲望。 3、不要过量食用。 不管是膨化食品还是油炸食品或者腌制的食物,只要少量的摄入都不会对身体造成大的损伤,但是如果没有节制,将这些可能导致身体出现问题的食物肆无忌惮的吃进肚子里,极有可能会大大的缩短寿命。 其实我们平常吃饭讲究吃七分饱,吃零食更要适量,何况零食还不是完全健康,家长要严格控制孩子食用零食的量,不要让孩子过量食用, 可以给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限制孩子食用的量,并逐渐让孩子习惯于其中,以此来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健康食用零食的好习惯。家长可以在孩子想吃零食的时候,给孩子的零食定量,或者在零食之中放进一些水果,这样孩子在吃零食的同时,也能够吃一些水果,既能补充孩子每天所需要的维生素,也能够也能够满足孩子想吃零食的要求,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总结和分析 零食可以说是我们生活的点缀,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所在,孩子喜欢吃零食是正常的,这是他们应有的权力,何况我们大人也会吃零食,所以我们更不应该去限制孩子,只不过要记得给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罢了。

真实版的宋代灰姑娘,从银匠之妻到母仪天下,治国之才不让须眉!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女性通常作为男性的附属品。但在我国历史上,以女儿之身掌握国家大权,称量天下的女政治家也不在少数。 如西汉太后吕雉,在刘邦死后掌握大汉政局十数年,压得陈平,周勃等人杰都只有明哲保身;又如女皇武则天,为皇后时就与高宗李治并为“二圣”,之后又身临九五之位建立大周,若明月当空奠定了一个盛世的根基。 然而受到传统礼教的影响,即使是武则天这位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政治家,世人对其虽不乏赞誉,但更少不了恶意的毁谤。女主执政往往被称为“牝鸡司晨”,更是被许多士大夫视之为“乱国之源”。 而在北宋年间的一位地位权势不输于与其的女政治家,虽处境与两者相同,但结果却截然相反。在世时,不仅朝野上下称其贤德,《宋史》评价: “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 就连司马光也赞其 :“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这位母仪天下的奇女子就是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刘娥是宋真宗的第三位皇后,在真宗晚年病重时就开始替真宗处理政务,之后又在仁宗初年执掌国事长达十一年,其权势比起吕武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刘娥的经历还要更加传奇。 刘娥出生于四川华阳的一个平民家庭,从小父母早亡,寄居在外公家。刚及笄就被家中许配给了一个叫做龚美的银匠。宋太宗雍熙元年,刘娥随龚美来到北宋汴梁谋生,但居京不易,两人糊口困难。正逢韩王府购置奴婢,于是龚美便将刘娥卖到到了韩王府为婢。 刘娥容貌绮丽,同时尤善歌舞,年纪与刘娥相仿的韩王赵元休(宋真宗赵恒)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川妹子,以“ 蜀妇人多才慧” 的理由将其纳入了房中。正当两人郎情妾意,你侬我侬之时,却被太宗得知“娼女使韩王沉迷声色”,于是太宗大怒严令将刘娥赶出韩王府。 韩王不敢触怒太宗,但又不舍刘娥,于是偷偷的将刘娥藏在了自己侍卫的家中,而这一藏就是十四年。这十四年中两人虽无名份,但感情反而更加弥深,韩王赵元休也从凶险的夺嫡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太子赵恒。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赵恒登基也即是后世的宋真宗。真宗一即位就将刘娥接入宫中,但限于其身份卑微,后宫又已经有了郭皇后和一众嫔妃,因此刘娥并没有获得名分。即使如此刘娥也没有怨恨,她侍奉真宗如初,深得宠幸也没有持宠而骄,反而更加恭敬的对待郭皇后。 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年仅三十二岁的郭皇后病逝,真宗欲封刘娥为皇后,但被寇准,王旦,向敏中等真宗名臣执意反对,认为刘娥 “不可母仪天下”。 对待这件事,一向软弱的真宗皇帝却表现出了极为少见的坚持。先后将持反对意见的寇准,向敏中,赵安仁远斥,宁可让皇后之位空悬五年之久。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刘娥的侍女李氏诞下一子,也就是后世的宋仁宗赵桢。在后世广为流传的《狸猫换太子》就是通过这件事改编的,但与《狸猫换太子》中恶毒皇后的形象不同,刘娥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皇后,也更没有残害李氏。 故事中是刘娥偷偷换走孩子,但真实历史上其实更多的是出于宋真宗的授意,这不仅是因为真宗将刘娥视之为最信赖的人,相信刘娥是照顾他唯一血脉的最佳人选,同时也是为了能让其能够母凭子贵,名正言顺的成为皇后。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刘娥登上了皇后之位,这场持续了五年的封后之争才划上了一个句号。其实从这场封后之争,也可以看出真宗皇帝对于刘娥的真情,毕竟刘娥封后时已经年近半百,在美女如云的后宫也只能算是人老珠黄了。而真宗依然能以深情待之,这其中除了旧时的情谊外,与刘娥的才智人品也息息相关。 在真宗晚年病重时,刘娥就开始以皇后身份代领国政,并迅速平复了真宗晚年“东封西祀”之后的乱象。仁宗即位后,她又垂帘听政长达十一年之久。 就其处境来看,刘娥与武则天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她们都出身卑微;她们的丈夫都是当朝的第三位君主,且都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性格能力远不及开国之君;两者封后的经历也极为艰难;同时皇帝对两人都是真心相待,也让她们有了更早接触权力的机会。 而与武则天一样,刘娥也表现出了极强的权力欲,天禧党争之时为了维护权力,将寇准一党一贬再贬;宋仁宗成年后,她又担心交权之后的处境,迟迟不肯还政于仁宗;甚至仁宗天圣年间,刘娥还公然身穿衮服(天子礼服之一),接受宋仁宗和群臣所上尊号。 因此也难怪刘娥封后时,宋代士大夫的执意反对,寇准等人更是将其作为武则天而处处提防。而刘娥自然也不会对三百年前的武后旧事感到陌生。作为女主,她身边也不乏暗示其效仿武则天的大臣,如天圣年间程琳曾献上《武后临朝图》意图使刘娥更进一步。 但最终刘娥没有辜负真宗的情谊,克制了对于权力的欲望。虽然后世对于刘娥最终未能称帝的缘由众说纷纭。但就其根本而言无非是内外两个方面,内因是刘娥对于真宗的情谊,与武则天与李治的感情不同,武则天入宫有着强烈的目的性。而刘娥与真宗却并非如此,她与真宗相遇时,真宗尚未成为太子,其上有两位兄长。 而之后真宗坎坷的太子之路,更是让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断加深,刘氏被立为皇后时已经四十四岁,容貌不复当年,可见她与真宗之间是一种长期而真挚的爱情,而不是简单的以色愉人。基于对真宗的情感,因此刘娥一直不愿做出辜负赵氏江山的事情。 外因则是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和唐朝的门阀体制不同,宋代的士大夫阶层在制衡皇权上有了更强的能力,仁宗年间如范仲淹,吕夷简等名臣都曾上书刘娥还政。这一点在富弼的《上仁宗论废嫡后逐谏臣》也有体现: “昔庄献临朝,陛下受制,事体太弱,而庄献不敢行武后故事者,葢赖一二忠臣救护之,使庄献不得纵其欲,陛下可以保其位,实忠臣之力也。” 蔡东藩先生评价刘娥道: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或许就是对于刘娥这位曾经的灰姑娘最好的评价,而这种对自身欲望的克制,也是刘娥能够善始善终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宋代皇亲与政治》《读通鉴论》

中国千年生育史:从多子多福到人多则穷,从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

人口观即人口思想,一般指人们对人口现象的认识或看法,自有人类社会,就会有人口观。 中国传统人口观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现在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 唐尧时代——“华封三祝” 夏、商和西周三代,中国传统的人口观已开始萌芽。 史书与考古发掘都表明:当时是以集中大批劳动力的大田集体劳作占统治地位。 而从人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的繁衍)的角度看,三代之时以男性家长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已确立。 这一时期考古发掘可以判定为夫妻关系的成年男女合葬墓,最常见的葬式是男子仰身直肢葬,女子侧身屈肢葬,且面向男子,表明男子开始居统治地位,女子降居于从属和被奴役地位。 三代时的婚姻又有媵妾为补充。殷商王朝所实行的已是以纳妾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周代直到春秋时诸侯仍可多次婚娶,而且多有陪媵。 中国传统时代以多生育男子,也即“田力”为美好的祝愿。 《庄子·天地》篇中,记有华之封人(守边人)与尧的对话,他祝愿尧长寿、富有、男孩多。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多子多孙的一种社会共识。 “华封三祝”后被敷衍为“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并深刻地影响到后世人们的生育意愿。 春秋时期——鼓励早婚多育 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军备,增强实力,多以行政措施鼓励生育;人丁兴旺以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受到重视。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人口观的形成期。 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时代,人们的生活资料主要是“食”和“衣”。 由于铁器和牛耕,农田的粮食生产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劳师动众,而可由“匹夫耕之”;桑在西周时还是大田作物,而到春秋战国也已在房前屋后栽种,并可由“匹妇蚕之”。 由牛郎和织女携手组成的个体小农家庭就此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成了中国传统时代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兼具人口再生产和生活资料再生产两大职能的小农家庭,开始在春秋霸权的争夺中发挥出自己的功用。 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军备,增强实力,多以行政措施强制早婚,鼓励生育。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曾下令: “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后,也下令早婚并奖励生育。 当时的一些思想家,如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墨子认为:世间唯有人最难成倍增长。如欲尽快增殖人口,只有通过早婚早育。 人口众多的目标达到后,又有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追求。 春秋后期,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访问,感慨其人丁兴旺。 他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并提倡“有教无类”。这就使得原本只是少数贵族才能受到的教育,开始成为布衣平民的事业。 战国时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战国时期,中国人口有了空前的增长。与此相适应的是严密的户籍管理,尤其是被称为“上计”的统计制度在此期间开始形成。 战国时期的主流人口思想,可大体归结为对“广土众民”的追求。 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徕民”的各种主张,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其中以秦国的商鞅最为突出。 商鞅提出: 地方狭小而人民众多的,叫“民胜其地”,务必开垦荒地;地方广大而人民稀少的,叫“地胜其民”,必须招徕人口。 《管子》则提出“三满”的命题: 拥有广大土地而不加以开发利用,叫做“土满” 拥有众多人口而不能加以治理,叫做“人满” 拥有强大武装而不知道止息,叫做“武满”。 战国之时,一方面是各大国的争城争地,杀人盈野盈城;另一方面是古老的氏族封建制的消亡——大批邦国被灭,无数世家绝禄。 激烈的社会变革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他们的流风余韵最多五世就断绝了。 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家族是否有“后”,也即是否有男性后代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孟子看来,一切“孝”的行为,都应以繁衍后代、子孙众多为首要前提;从不绝子嗣这个大前提出发,私自娶妻也变得无可非议了。 他的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到后世人们的婚姻观和生育意愿。 秦汉时期——人民是“万世之本” 秦汉以降,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王朝相继更替的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业已形成的传统人口观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也有着一些新的发展变化。 汉代的人口观中,贾谊的“民本”思想是极为突出的。 贾谊所生活的文帝时期,上距汉兴还不到四十年,对秦亡的教训记忆犹新。 他大声疾呼: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并写下了《过秦》等政论性文章。他竭力倡导“民本”的思想,指出:人民虽然低贱却不可以怠慢,虽然愚笨却不可以欺凌。 自古至今,凡是与民为敌的,人民或迟或早终将战胜他。他的结论是:人民是“万世之本”,决不可轻忽欺凌。 社会上,一些探讨养生与治病以及论述人之身体素质之类的论著也在汉代应时而生。 大约最后成书于秦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人之生长发育以及疾病的机理,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 贾谊在其所撰的《新书》中甚至专门列有《胎教篇》,阐述怀孕的母亲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子女进行先天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西汉后期,已有人公开对早婚习俗提出质疑。 宣帝时的谏臣王吉即认为:夫妇是人伦的大纲,人之寿命的长短也由此决定。 世俗嫁娶太早,还不懂得如何做父母就已经有了孩子,教育感化不明,所以人民往往早夭。 …

1927年南昌起义,朱培德手下女兵扔下十来双靴子逃走,皆因一个字

北半球的夏天,天气异常炎热,但这并不影响爱靴人士穿着高筒皮靴。 有爱豆在机场拍到一女明星穿着亮黄色高筒皮靴,非常好看。 也有美女喜欢惠灵顿雨靴,虽然也是一种英式军靴,但更适合夏天。 1927年,当时守备南昌的朱培德就要求手下,凡少尉以上女军人都要穿高筒皮靴发报。8月份,南昌的天气十分炎热,女兵们十分报怨,但又没有办法,只能照穿。 当起义军攻入南昌电报大楼时,地上散落着杂七杂八的文件和好几双高筒军靴,可能是朱培德手下女兵逃跑时丢下的。 这些散发着汗味的女式军靴,自然是没有人愿意穿的——其实质量都不错,都是上海的资本家提供的。最后送到南昌归德当铺,换了些银元,作为起义军经费补充之用。

回顾50年,新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发展成就,自豪感油然而生!

导读: 21世纪初,除了5G互联网,另一项最重要发展就是航天事业。中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没多久,科学界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载人航空。随着714工程的启动,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被命名为“曙光一号”。遗憾的是714工程在1972年被迫停止,直到1986年“863计划”启动,才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积极性的作用。 1990年,“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中国终于有了可承担载人任务的大推力火箭,它也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这是一个中国人永远都值得铭记的日子! 1995年10月,我国从飞行员中选拔出首批预备航天员,包括李庆龙、吴杰、陈全、赵传东、潘占春、杨利伟、聂海胜、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费俊龙、张晓光、潘占春、刘旺。14位首批航天员,在后期成为中国人最大的骄傲。 1999年11月,神州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1小时候顺利返回地面。2001年1月,神州二号飞船在轨飞行7天后顺利返回地面,成功测试了与航天员生命保障相关的设备。2002年3月,神舟三号飞船发射,飞船上携带生理信号设备,与假人模型,能够模拟航天员血液循环和呼吸等重要生理参数。 2002年12月,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除了没有真正载人之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相同,顺利完成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空间和天文探测等任务。2003年10月,杨利伟成为我国首位登陆太空的航天员,标致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可以独立开展太空航天任务的国家。 2005年,神州六号将费俊龙、聂海胜送上太空,从而完成了多人多次太空飞行试验,让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载人航天强国。2008年9月,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维航天员乘坐神州七号飞船进入太空,并进行了19分35秒的外太空出舱活动,让中国成为与美国、俄罗斯一样,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 神州八号于2011年11月发生,成功实现了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标致着我国成功实现空间对接,以及组合运行等关键技术。2012年6月,航天员刘旺、景海鹏、刘洋(女),乘坐神州九号升空,成功完成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也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执行航天飞行任务。 2013年6月,张晓光、聂海胜、王亚平乘坐神州十号升空,在轨飞行15天,其中12天是与天宫一号组合飞行,成功实现人员、物资天地往返任务。神州十一号2016年10月发射,主要进行航天员太空驻留试验,整个过程持续了32天,由景海鹏和陈东执行。 回顾过去的50年,新中国在载人航天事业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让每一位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用鲁国的土地讨好鲁国?齐鲁两国勾心斗角,齐国处处占上风

齐鲁两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互为唇齿免不了摩擦,经过百年的累积终于成为世仇。他们有时候真刀真枪的开战,有时候却又彼此信任托付后背。两国之间的任何大事,都有对方积极地参与,只是齐国君主往往更精明一些。 晋国的晋献公死后便因诸子争斗而造成将近二十年的动乱,晋国衰败了很长时间难以重振雄风。让人意料不到的是,齐国这个春秋五霸中首个称霸的超级大国在齐桓公死后也同样出现了诸公子争斗的情况。齐桓公精明半生到晚年却把自己害了。管仲去世以后他变得非常昏庸,任用的都是小人,最后儿子们一心争夺王位没人管他,一代霸主居然饿死在床上,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爬满了蛆虫,可见齐国的政治环境恶劣到什么地步。 齐国的这场内斗持续时间比晋国骊姬之乱还要长,兄弟阋墙,导致齐国由盛转衰,霸主地位一去不复返。同时,齐国的大夫权臣势力越来越强大,当诸公子内斗时代结束后,新的内斗又接踵而至,权臣大夫们渐渐主宰了齐国军政,这种现象与春秋晚期的晋国相似。几大家族成为了齐国真正的老大,国君不过是个空壳子,他们甚至和王室进行了长久的争斗。 齐懿公在位时候非常好色,夺取了大臣的妻子,被大臣所杀。几个大家族才联合起来把齐惠公迎接回朝,此人虽然能力不强,比他的兄弟叔伯还是好一些。得知消息后,鲁国立刻提出联姻的要求,齐惠公也以良好的态度回应。甚至参与到了鲁国的王位争斗中,帮助庶子继承王位成为鲁宣公。 为什么齐惠公放着齐国公主生的嫡子不帮,反而要帮庶子?其中包含着它的险恶用心。鲁国是非常遵守传统的国家,“废嫡立庶”对他们来说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这样一来,相当于从根本上瓦解了鲁国人的信念。暗示他们无论是谁,只要有能力都能当国君,因此造成三桓家族的崛起。鲁宣公上位后为了表示感谢,把济水西的田地送给了齐国,两国正式成为盟友。十年后齐惠公又把这块地还给鲁宣公,既显出大国风范又收获对方的感激。 齐国因为内斗的骤然衰落使得中原产生了霸权真空,这对西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甚至是处于四战之地的弱小宋国都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可惜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败给楚国,郁郁而终。之后的宋国自保尚不及,更别说称霸了。漫长霸权的争夺转向晋国、楚国之间,这里面还掺杂着秦国的逐渐壮大。虽然最终楚国和晋国没能得逞,齐国还是东方大国,却再也没有齐桓公在位时“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徙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乘车之会六,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辉煌了。

热审制度:清朝维护皇权统治、彰显以仁治国思想的重要刑律制度

热审制度:中国古代于夏天为疏通监狱而实行的对罪犯予以减免或保释的制度。《中国法制史》对“热审制度”的解释为: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之前,由大力士左右二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官员,审理发生在京畿的笞、仗案件,并予以减轻发落的制度。其目的在于加快笞杖案件的审决速度,避免因天气暑热笞杖刑犯暴毙狱中。 “热审制度”的由来已久,历史文献中对其最早的记载来自于西汉时期的《礼记·月令》: “盂夏之月,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 明清时代的“热审制度”就来自于此。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首出此制,始止决遣轻罪,届宽及流徒以下,命出狱听候。宪宗成化年间,又有重罪矜疑、徒罪减等、笞罪释放、枷号疏放等例。清朝自顺治朝首提,并于康熙十年形成定制。 01 顺治朝“热审制度”的形成 清朝入关以后,在律法制度方面的推行成为清朝统治中原地区的首推制度,按照“清承明制”的基本理念,顺治朝逐渐引入明代施行的各种司法程序和律法制度。“热审制度”作为彰显封建帝王仁慈之心、减轻邢狱附加伤害、凸显帝王正统统治的关键刑律所在也被清朝很好的延续下来。 《大清会典》记载: 其例始于顺治八年 。凡重罪者矜疑,轻罪者减等,无干者释放 。然止于在京问刑衙门行之 。 自顺治十年以后 ,传谕中外, 推广皇仁 ,每年于小满后十曰,内外直省一体通行,审拟轻重。 由此可见,在顺治八年,首次施行“热审制度”的时候,仅限于京畿地区的邢狱犯,直到顺治十年才开始全面推行。但此时的“热审制度”并未形成定制,对于实施对象和实行地域也没有较为明确的界定。而且,较之明朝施行的“热审制度”,清朝仅仅对于笞杖刑罚才会施以该制度,其施行范围明显变窄。 《清史稿·志一百九十·刑罚三》记载: 顺治元年,刑部左侍郎党崇雅奏言:“旧制凡刑狱重犯,自大逆、大盗决不待时外,馀俱监候处决。在京有热审、朝审之例,每至霜降后方请旨处决。在外直省,亦有三司秋审之例,未尝一丽死刑辄弃於市。望照例区别,以昭钦恤。” 党崇雅乃系《大清律集解附例》的草拟者,更是明朝官员中先投降大顺政权后归降清朝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这些前明臣子在清朝制定国策尤其是沿用前明律法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热审制度”即为其为清朝法律制度做出的卓越贡献之一。 《清实录·世祖实录》详细记载了顺治皇帝下令推行“热审制度”的主要原因: 1、因思及天下之大,罪囚之毙于囹圄者,不知若干人 。或死于疾病, 或死于饥饿, 或死于刑拷,甚至有死于官卒之虐害囚徒之阴谋。诸如此类未可悉数。朕心为之恻然 。 顺治六年,顺治皇帝在审阅奏章的时候,对于奏章中奏报的罪囚因天气炎热无辜死于邢狱者甚多,颇为感触,顺治皇帝出于“恻然之心”决定接受刑部官员的奏请,施行“热审制度”。 2、督抚巡按时时申饬该道府,亲为清察该州县, 有犯前弊者,分别参处。庶狱囚之伏法而死者罪属应得,其余不至无故而枉死,用昭朝廷立法之仁 。 清朝入关以后,中原地区的反清思想和抗清活动非常频繁,清朝统治阶层非常需要用实际的治国政策或者刑罚手段来彰显清朝政府的“仁政”统治,以拉拢和安抚中原地区汉民族,并最终达到稳固皇权统治的政治目的。 3、方今时候向热 ,连曰风霾不雨 。 顺治六年的夏季炎热非常,并且阴雨绵绵,这对于当时狱中刑犯的生存环境绝对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狱中恶劣环境的影响,顺治皇帝不得不考虑“热审”制度的施行。 4、前代常有热审之例。 清朝入关以后,在治国政策和律法制度上多沿用历史成例,尤其是前明王朝的相关制度规定。“热审制度”作为历史悠久的律法制度,乃系彰显封建王朝统治“仁政”的主要手段之一,清朝对于该制度的沿用,符合当时具体政治环境的要求。 5、仰合上天好生之德 。 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皇权对于“上天”的感知,并以“上天”的名义统治和愚弄民众乃系惯用手段。“热审制度”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加快笞杖刑犯的审决和处理,从根本上减少了狱中恶劣环境对刑犯的附加伤害。所以,顺治皇帝顺应“上天好生之德”的感召,推行“热审制度”也是重要的统治手段之一。 对于“热审制度”的明确设立,《清史稿·志一百九·刑罚三》有过明确记载: 热审之制,顺治初赓续举行。康熙十年,定每年小满后十日起,至立秋前一日止,非实犯死罪及军、流,俱量予减等。 但康熙朝的“热审制度”于 “四十三年,谕刑部停止。”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驾崩以后,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而“热审制度”在“雍正初复行”的情况则表现出了该制度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康熙朝晚年,皇四子胤禛并未正面参与同其他诸位皇子的夺嫡之争,采取了厚积薄发、深谋远虑的曲线夺嫡路线,所以隆科多宣读《康熙皇帝传位遗诏》,将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的时候,众位皇子和朝臣都对其即位合法性抱以质疑态度。所以,继位之初的雍正皇帝必须采取一切手段和措施来证明自己的皇权正统和合法性。 雍正在统治之初,用“热审制度”来完成对刑政的统治,并居于此而彰显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和继位的合法性。这和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都在统治之初推行“热审制度”的政治目的基本一致。 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经营和发展,乾隆皇帝治下清帝国的综合国力和政策制度等都基本趋于完善和成熟,刑罚制度作为清朝皇权统治的重中之重。自然也走向了系统、成熟的定型状态。“热审制度”自然而然也发展成了清朝刑罚手段中的定制。 《大清会典》记载: 凡热审,岁于小满后十日始立秋前一日止(如六月立秋以七月朔日止),由部先期奏闻,颁行中外,笞罪宽免摘释,杖枷减等保候,徒罪以上在监之犯,咸令宽减刑具,清理狱舍。惟盗犯 遇热审不准宽减 。 由此可见,乾隆朝继续推行的“热审制度”从施行时间、施行对象、施行范围等方面予以了明确要求和规定,较之顺治朝首开施行的“热审制度”,基本成为一套完善、明确、成熟的配套刑律制度。 02 清朝“热审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

美国试验原子弹多数是在哪里进行的

1945年7月,原子弹问世了。7月16日凌晨5时30分,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的一片空旷无人的沙漠上,随着一声“轰”的巨响,一个火球冲向高空,并很快形成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摧毁了地上所有的障碍物。从此美国手里又有了一件震慑世界的武器——原子弹。 为了不断把原子武器性能提高,美国不仅拿出了大笔美元作为专项研究经费,而且还把西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北部的珊瑚岛比基尼开辟为实验基地。1946年,美国以代号为“十字路口行动”,强行把岛上居民迁走以后,在那里开始了爆炸试验。 当时马绍尔群岛还不属美国政府管辖之内,美国的这种做法无疑是把危险的试验搬到了别人家里做。直到一年后,美国才在马绍尔群岛获得了托管权。在接下来的十二年里,由于原子弹要不断在马绍尔人的家园爆炸,因此,美军就经常把马绍尔群岛的居民从一个环礁赶到另一个环礁,弄得岛上的居民无家可归。 “十字路口行动”中的头两次试验中的第一次,就爆炸了一枚像投向日本长崎那样大当量的原子弹,它相当于两万吨TNT炸药的当量。 第二次是水下爆炸。这次爆炸是用一艘停泊在距海岸一千五百一十二米的排水量为两万六千吨的战列舰为试验品。当爆炸产生时,这艘废弃的巨型战舰顷刻间就沉入了海底。这是第一艘未参加战争而被原子弹摧毁的船只美国在比基尼岛上一共进行了六十多次核试验,这个原本风光秀丽的小岛,最终变成了不毛之地。比基尼岛上的科学试验一直进行到1949年。

山西黎城发现神秘大墓,出土一件青铜器,揭开了古黎国的神秘面纱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存在了许多国家,有些国家是我们熟知的,像汉、唐、宋、元、明、清等大一统王朝,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甚至史料都不曾记载的国家。然而,这些不曾被史料记载的国家,在意外挖土或基建时被人们发现,正是它们的出现,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就是其中一个,它的发现不仅填补历史空白,也证明了中国5000历史名不虚传。 2005年,山西长治黎城县西关村塔坡水库的田地里,发生了严重的盗墓时间,几伙盗墓贼因利益而持枪火拼,后来当地村民发现了有古墓被盗,随即村民将此事上报了当地文物部门。很快,山西省文物局就派出考古专家赶往西关村,对被盗古墓展开勘探,经过专家初步勘探判断此处可能是商周时期的墓葬群。在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后,山西考古研究所专家就对墓葬群展开了抢救性发掘,勘探发现整个墓地占地大约40亩,已探明的墓葬多达90多座。 据考古专家统计,墓葬中清理出土了一批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两座西周诸侯级别的大墓,其中墓中还出土了一对青铜壶器皿,上面刻有“黎侯宰赢作宝壶永用”的铭文。文物专家查阅大量史料证实,黎城在西周时期为黎侯国,这个墓地是当时的黎国墓地,而这对壶被视为古黎国的“身份证”。此次考古发掘消息轰动了全国,成为了2007年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据说,黄帝和炎帝在涿鹿大败蚩尤,蚩尤麾下的九黎部落战败后逃亡到了长治地区,在商朝时期,尧的裔孙大由就被分封到长治,建立起了黎侯国。到了商朝末年,黎国逐渐强大,而商纣王残暴荒淫,成为了西伯侯姬昌讨伐商纣王的最大障碍。于是,西伯侯借黎侯不从王命,打着替纣伐黎旗号,对黎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杀戮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伯戡黎”。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无辜的杀戮,此后黎人四处逃窜,远走他乡。 据《吕氏春秋》记载,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封尧的后裔于黎,并且沿用黎国的名称,这就是山西黎氏的起源。春秋时期,黎国迁都于今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周宣王十五年,晋国灭掉黎侯国,后来黎侯国又复国。周惠王十四年,潞子国攻灭了黎侯国,到了周定王十三年,晋国大将军荀林父灭掉了潞子国,把逃亡的黎侯后裔请回,重建了黎侯国,但是不久后又被晋国吞并。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中,“州”和“府”的区别是什么?

“州”,这个词现在至今在中国很多地名中出现,这些通常是地级以上行政单位,比如广州市,常州市,赣州市,苏州市…这些市里面都带有州,大家知道,“州”在古代也是一个级别的行政单位,是不是也和现在的地级市差不多呢? 但是,除了“州”之外,还有“府”,这个似乎大家更熟悉一些,“州”和“府”似乎是同一个级别的行政单位,那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这还真有讲究,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州”这个概念出现的比府要早很多,先秦时期就有州的名称。传说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不过这里的州更多是地理概念,和行政区划关系不大,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实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是“郡县制”,这是一种两级行政区划,但是,二级行政区是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所以,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名为州,州设刺史,由中央管辖。到东汉时,州已经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了 州、郡、县三级制 ,之后各朝沿用这一体制。 汉朝灭亡后,先是三国乱世,后来西晋又不争气,所以中国进入长期乱世,到隋灭南陈后,中国才再度统一,隋朝一开始实行的行政区后,废除了天下各郡,把郡改成了州,不过到了好古风的隋炀帝时期,又把州改回了郡,到了唐朝又改回州,当然,唐朝一级行政区是“道”。 隋唐时期的“州”,就是我们现在心中“州”的来源。 那“府”呢?“府”作为行政区划要晚很多,唐朝开元元年(713年),改雍州(唐朝都城长安城所在)为京兆府,是“府”作为行政区单位的开始。唐朝时,府在道以下,与州同级。一般设在京师、陪都和其他重要城市,如雍州设京兆府,洛州(洛阳城)设河南府,并州(太原)设太原府,益州(成都)设成都府。 这个时候,其实“州”和“府”是同一级别,但是“府”地位更高,宋朝其实也延续的这一情况,宋朝一级行政区是路,宋朝二级行政区有四种,从高到低分为 府州军监 四个档次,宋朝的“府”一般都很重要,比如首都是东京开封府,还有三个陪都: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然后成都等大城市都是“府”,而一般的二级行政区则是“州”。 然而到了元朝,这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行省制度出现,元朝的行省权力比宋朝的路大得多,所以“路”被降低为了二级行政区,于是元朝的行政区变成四个级别:行省——路——府/州——县。但是“府”仍然比“州”要强。 可是,熟悉明清行政区划的人应该知道,明清的行政区划很多情况是这样的: 徐州府,杭州府,广州府… 这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了,本来如果说徐州,那么“徐”是地名,“州”属于行政区划名称,但如果是“徐州府”,那“徐州”成了地名,而“府”成了行政区划名。 这其实也是宋元开始的情况,宋朝就有了益州路,成都府路这种情况出现,而元朝更甚,二级行政级别后面都加了路,于是就有了黄州路,庐州路这种情况出现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历史大势,因为一开始大家习惯是单字地名,后来习惯双字地名,所以以前的“州”这个表示行政的词成了地名的一部分。 明朝也一样,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中书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全面改革。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然后“路”给废了改成了“府” ,成为主要二级行政区,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这样明朝比较混乱,形成了一个 省府州县四级制 与 省州县 , 省府州 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 因为元朝的二级行政区划是“路”,“路”被改成了“府”,所以苏州府,庐州府,徐州府这种情况大量出现,“府”成了二级行政区划,而“州”已经不作为主要二级行政区(当然也有直隶州这种二级行政区划,散州这种三级行政区划等),成了地名的一部分。 明朝地图,看到“某州府”之类的情况特别多 清朝和明朝的情况也差不多。 但是到了民国时期,行政区划上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1913年,民国进行了“废府存县”,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府”这一级别的行政区划被废了,只剩下县,短暂的时间内,“州”作为地名几乎消失(基本不存在“某州县”这种怪异的地名),但后来引入了“市制”,“州”作为地名大量恢复。 “废府存县”,那府城怎么办?明清时期的府城其实也是县的制度,这种县叫附郭县,比如广州府废了,广州城区实际上是南海县和番禺县两个附郭县的行政区。 这一轮“废府存县”给中国后来的地名和行政区划带来极大影响,典型的是河南,看看这些地名有多少消失了。 中华民国建国初期将原有的“府”改制为县,当时江苏部分地方的县推动市制,但皆被当时握有中央政权的北洋政府挡下,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广州市政厅成立,广州正式建市,成为中国首个市,然后全国各地实施市制的风气渐盛,“市”才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 于是,“某州市”这种地名在中国开始大量出现,不过要说明一点,我国现在的“地级市”属于“广义市”,和国外一些“市”不一样(国外的市一般仅仅指狭义的市区形成的行政区),我国现在的“市”并不像“城市”,而更像古代的郡,州,府,是由一个大一些的城市加上很多小城市(县城,县级市)组成的行政区划。

慈禧纵容义和团打洋人,如果八国联军抓到慈禧,会怎么对待她

八国联军之所以入侵北京城,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慈禧太后支持义和团打砸教堂,滥杀洋人。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来之前,慈禧害怕洋人报复,匆匆忙忙带着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躲避洋人的追捕。 那么,如果慈禧没有逃跑,被洋人抓到,洋人会怎么处理慈禧呢? 按照一般的理解,洋人会杀掉慈禧。就算不杀掉,也会让慈禧下课,把光绪扶起来。毕竟光绪在实施“戊戌变法”的时候,就深得洋人的同情,洋人非常支持光绪搞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洋人还积极帮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逃出中国,躲到外地去避难。 因此,洋人如果打进北京,把慈禧太后抓住,他们绝对不会放过把慈禧搞下来,让光绪皇帝上位这样一个机会的。 不过,这其实只是一般的理解。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情况似乎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洋人虽然没有抓到慈禧,但是,并不是他们抓不到。如果洋人对慈禧一通穷追猛打,抓住慈禧,其实是很容易的。最终洋人并没有对慈禧一通穷追猛打,说明洋人其实并没有把慈禧当作一个必须要拿下来的对象。否则的话,在后来与李鸿章签约“辛丑协议”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把“让慈禧下课”作为一个条件。 那么,为什么洋人最终并没有为难慈禧呢? 一、慈禧是洋人最恰当的中国代理人。 为什么说慈禧是洋人最恰当的中国代理人呢? 我们从慈禧在逃难过程中的表现,就可以看明白这一点。 慈禧最早宣称要向十一国开战。可是,当洋人往北京城打来的时候,慈禧很快就发现洋人的炮火太猛,义和团所谓“刀枪不入”的话,不是神话,而只是笑话。因此,她一边逃跑,一边迅速转变态度,通知各地剿灭义和团,并赶紧让李鸿章进京,和洋人谈判善后事宜。同时在下了一道向列强示好的“罪己诏”中,讲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话。 由于慈禧的态度非常好,对洋人的诉求积极配合,并且把责任推到载漪这样的亲王身上,认为是他们乱政,才会出现纵容义和团攻打洋人的诏令。因此,洋人非常高兴,对这样的慈禧,自然不会太为难了。 不但不会太为难,而且还会努力把她放在位上,认为她是最恰当的中国代理人。因为如果把光绪扶持起来,光绪可没有慈禧那样听话。而且,光绪还要搞励精图治那一套。如果清朝强大起来了,洋人或许就不好控制了。 二、慈禧在位中国会更乱。 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很多督抚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相约不听中央的号令。这件事其实是一个信号,意味着这样一个国家,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这当然是洋人们非常希望看到的情况。毕竟虽然当时清政府已经腐朽,但是真正要想把清政府灭亡,把中国吞并,并不容易。能够让中国分崩离析,互相内耗,自然是列强们非常期待的事情。而让中国尽快走向分崩离析的边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慈禧当政。 慈禧当政,除了各省的督抚不太听从慈禧调遣外,还会触发很多矛盾。比如维新党和守旧党之间的矛盾,革命党和立宪党之间的矛盾,满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如此众多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正适合列强们在中国这块地盘上大展宏图。 三、慈禧是清朝最确定的因素。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当时,西方列强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意见是不统一的。美英等列强,由于与中国隔得比较远,他们希望中国能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希望能从中国攫取更多的资源。而俄国、日本这些列强,因为和中国隔得比较近,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希望能获得中国更多的土地。 由于列强各怀鬼胎,因此,都想扶持自己的代理人。但重新选择代理人,无论是维新党还是革命党,前途都无法预料。而且,列强的意见也无法统一。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选择继续让慈禧执政,显然是符合各方利益的一种选择。因为慈禧的情况大家都清楚,怎么对付慈禧,大家也很有办法。也就是说,慈禧算得上是最稳定的因素。洋人当然更愿意慈禧在位上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蜀五虎上将之一的黄忠,真的是神射手,真的是老将?

一、黄忠生平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原来在刘表处打工,后来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军,他就被收编为俾将军,驻长沙,跟太守韩玄工作,及后刘备取得荆南诸郡,黄忠于此时加入刘备军,黄忠于葭萌关受任进攻成都,因为奋勇作战,进入益州后,升为讨虏将军。 公元219年,刘备军进攻汉中,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赵颙,升为征西将军,后被封为后将军封关内侯。次年病死,死后,被追谥为刚侯。 二、老将? 《三国志》中,找不到黄忠出生的年份,除了关羽那句的老兵外,也没有明显证据证明黄忠是老将。 但不要忘记,说这句话时,关羽也不年轻了,而老兵解做 没什么名气地位者 似乎亦可,即使说,还是没有证据。 在此情况下,集成民间流传的《三国演义》,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姑且继续当黄忠是老将好了,就当约定俗成吧? 三、神射手? 《三国志》除了年龄外,也没提及他的射术!《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句: 黄忠能开二石之弓,百发百中,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 这段中黄忠刻意不射中关羽,而射中他盔上的缨根,想也想到难度之高! 演义中,黄忠可算是蜀的神射,而这个形象,又一直沿用到各式三国游戏中,但,笔者在《三国志》中,也没有找到提及他的善射,到底正史中他是不是神箭手?这真是一个谜! 四、游戏中的黄忠 身为蜀汉五虎将之一,在 真三国无双 系列中,他是标准登场人物,由第一代已经出场,不过他在前传 三国无双 中就没份了!特别之处是,他的武器是片手刀而非弓箭。 世嘉的《三国志大战》中,他是骑兵或者箭兵,武力都是7,属于武力不高的平均形武将,计略不挠不屈,既可补血又可强化,有如不死小强,十分好玩。 而单纯以武力来说,他的武力在五虎中明显偏低,关张马赵都有武力8版本,就只有他最高7,一如大部分日系游戏中,他会被定为最弱的五虎大将。 虽然如此,仍比很多魏将或者吴将幸运。

马略面对纪律涣散的罗马军队,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第二次布匿战争胜利后,罗马开始跨出意大利,走向地中海,开始了它的海外征服。先后通过3次马其顿战争和第三次布匿战争,战胜了迦太基,希腊以及马其顿等强敌,其领土面积已不再局限于亚平宁半岛,统治范围大大扩展。随着领土面积的扩大,罗马共和国内部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农经济作为经济基础已渐渐不适应罗马共和国的现状,而原有的公民兵体系也越来越难以维持,罗马军团长期以来倚重的自耕农兵员本身也在不可逆的土地兼并过程中遭受着严重的打击。从整体水准来看,罗马军团都在巅峰之后倒退。这样的衰退在与朱古达战争中体现出来。 朱古达战争是罗马同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之间的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时,努米底亚国王玛西尼撒帮助罗马消灭迦太基,同罗马结成紧密的同盟关系 。但是随着战争结束之后,大量罗马人开始涌入北非,而这些涌入的罗马人对当地进行掠夺,他们的掠夺行为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而此时努米底亚的统治者是朱古达,他利用人们这种不满情绪开始与罗马为敌。因而罗马决定派出军队与朱古达作战,计划完全征服努米底亚,维护自己的统治以及在地中海世界的统治权威。 可是战争前期的战局大大出乎统治者们的预料,此时的罗马军队军纪涣散,士兵私卖武器换取钱财,而且将军都收受朱古达的贿赂,这样的军队战斗力低下,罗马军队在努米底亚大败。面对这样一种危局,罗马元老院派出了以执政官克温图斯·凯其里乌斯·麦铁鲁斯作为军事统帅去非洲指挥战争,而麦铁鲁斯是罗马贵族中少有的精通军事且精明强悍的将领。当他到达非洲后,开始严明军纪,剔除军队中的无关人员,使罗马军队的质量迅速得到改善。另外,麦铁鲁斯对于人才的选拔采用唯才是举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青年军官盖乌斯·马略开始走上了罗马历史的舞台,并对此后罗马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略改革最主要的内容是将罗马军团从服兵役的公民兵改为职业军人,获取固定报酬由国家负担装备的新军团士兵能够脱产获得更好的训练,同时在海外作战时维持更高的士气。而且马略正式取消了征兵范围对个人财产的限制,贫民也可以不受阻碍地进入军团。同盟战争的结束使得意大利半岛的百姓都获得了完全的公民权,意大利同盟军团制度不复存在。 新的共和国军团在沿用原有的组织体系的同时,也做出了一些变动,青年兵,成年兵,后备兵的区分不再存在,各中队统一了作战样式和装备。每个新军团理论上都拥有10个步兵大队,除了保有鹰旗第一大队拥有的800人兵力外,其余9个步兵大队各下辖3个步兵中队,每个中队拥有两个百人队,大队的战斗人数理论上为480人 。整个军团理论上拥有4800名重步兵和1200名后勤补给人员。 在马略改革之初,士兵的服役期限是16年在部队服役期间,除了可以领取相应的军饷外,在退役之后,还可以从国家获得一块份地以维持生计,所获份地面积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广大士兵的后顾之忧,而其也扩大了罗马的兵源。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此时罗马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国家有时无法全部满足退役士兵的土地需要,因而士兵退役后的土地分配问题,经常成为共和国后期军事将领与元老院贵族争论的焦点,而军事将领也往往通过这种斗争,加强自身在士兵中的威望。 在马略改革时期,马略对罗马军团的战术训练也进行了调整,在原有的战术上,马略着重训练了士兵的战场适应力,他往往选择与交战地域相近的地形与地貌来训练军队,例如让军队在沙漠训练来使部队可以适应北非的自然气候以及在山地训练使部队体会在希腊半岛作战的感觉等,同时加强对士兵体力、耐力以及爆发力的训练来增强士兵的总体作战能力。总之,马略之后的罗马军队已经极其擅长围攻作战,凯撒经常通过修筑防御工事和利用投掷器械将敌人围困在狭窄的地段内并切断补给和联系,而这时各种弩炮等投掷兵器也获得了独立的编制,从而得以更灵活的作战。 在武器装备上,重装步兵开始使用由国家统一配发的投枪以及短剑,这成为以后罗马军团重装步兵进攻武器的标准样式。所以在作战中,重装步兵在敌人迫近时,先投出投枪,以给予敌人一定的杀伤,然后迅速接近敌人并使用短剑与之进行近战肉搏。另外,为了防止投出的投枪被敌人捡起反掷,马略还将原先投枪的枪身和枪头连接处由铁质改为木质,使得投枪如果投掷在敌军盾牌上,可以自行折断以防止敌人的重复利用。但是武器由于国家提供,所以在质量上可能无法与个人所装备的质量相比,但是数量上的的优势可以弥补质量上的缺陷。 马略的成功的改革为罗马共和国晚期扩张提供军队基础。马略之后的苏拉,庞培,卢库卢斯,凯撒等军事指挥官利用这支职业化军队,在亚美尼亚,叙利亚,高卢等地区进行快速的军事扩张。但是这些军事将领手握重兵,士兵大多效力于自己的将领,为将领而战,为国家而战的意识大多淡化。其后,罗马共和国掀起了前三头,凯撒,庞培,克拉苏的争斗和后三头屋大维,雷必达,安东尼的内战,罗马共和国也就是在这样的争斗中被元首制度所取代,开启了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 马略的改革确实使罗马军队更加强大,解决了当时出现的积弊,影响了罗马共和国命运的走向。但是绝不能说是因为马略的改革断送了共和制度,因为这是罗马共和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罗马领土的扩张,必需要有一个强大控制力的政权才能驾驭,这时共和制已经不和时宜,支持共和的因素也已不存在,所以罗马走向帝制时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