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网络上出现的“专业代吵架”话题,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不少人感兴趣于吵架的价格,尤其是“方言加价”的梗;也有人担心,这很可能又是灰产炒作的话题。
其实,“代吵架”业务由来已久。早在2010年,互联网上就出现过“职业代骂”的机构,其中以游戏“代骂”最为盛行。那么,最近所谓的网上“代吵架”业务,究竟是一场幕后有人推动的炒作,还是部分无聊之人做的无聊之举呢?
“代吵架就代吵架,方言怎么还会加价的,估计是在开玩笑吧?”有“好奇”的读者告诉懂懂笔记,自己去淘宝、闲鱼等电商平台上搜索“代吵架”、“代骂人”等词汇,发现均已被官方屏蔽,显示“没有找到相关的宝贝。”至于网上说的普通话100元一次,上海话、湖南话加价50元,广东话、福建话加价80元等信息,也只是在一些新闻里才看到相关内容。
代吵架究竟是否真的存在?
经过多方努力,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位非专业“代吵”人士。
无聊搞“代吵”,封号惹烦恼
“没想到有这么大麻烦,我也有些后怕了。”来自四川在深圳龙岗一家小公司写代码的张亚(化名),就曾经心血来潮,搞过这样的恶作剧。
因为无聊,张亚几个月前在一个社交论坛上发了条“广告”,宣称可以帮人吵架,每次收费为50元,另外“川骂”需加价50元。
在他看来,这仅仅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玩笑”之举,没想到却真的有网友通过留下的微信号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帮忙“吵架”。这位客户的吵架对象,就是自己刚刚分手的男友。
“我用女孩儿哥哥的身份,添加了她前男友的微信,通过后就一通开骂。”张亚坦言,与其说是吵架、骂人,不如说是“念叨”更加贴切一些。喋喋不休的“碎碎念”,将对方“杀”个片甲不留,从莫名其妙到互相痛斥最后拉黑。
这次小小的尝试让他感到很有成就感。此后,就更加大胆的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代吵架”的信息,很快,找上门的“客户”便多了起来,一天接一两单是经常出现的情况。
张亚透露,如果不用打电话、发短信,最方便的就是加微信“吵架”,非常省时省力省钱。如果对方不通过,他还可以利用加好友留言的方式进行单方面痛骂,要是被拉黑,他就会通过电话(短信)骚扰的方式直接“引战”。
接单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在惠州某乐器作坊工作的设计员,因为被无故裁员,想拜托他“骂一骂”无良的企业老板。
“说是被工厂裁员,而且赔偿没有谈妥,就想骂一骂作坊的小老板。”张亚告诉懂懂笔记,得益于前几回“吵架”成功的经历,他爽快答应了对方,并收下了50元的定金。
通过该员工提供的微信名片,他尝试以“客户”身份添加那位小老板,并且很轻松地就通过了。一开始,先是指责、痛斥对方,没想到遇到了一个较真的人,对方大概是弄明白了缘由,知道是最近开除一些员工引发的小“报复”,就回怼了过来,双方骂的话越来越难听。
“骂急了说要举报我,还要报警。”已经吵架吵红眼的张亚,撂下一句“随你的便”之后,便抢先一步将对方拉黑。然后,开始向“雇主”炫耀成果,把对骂的截屏一张张发了过去。
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天晚些时候,他的微信就无法登陆了。登录时显示“据用户举报,该账号已被封号,如希望继续使用微信,请注册新号。”这一下让张亚傻了眼,因为该微信账号中,除经常联系的亲友之外,更有大量公司的同事和客户。
“工作生活上肯定会引起不便,而且我更担心会被这个小老板告上法庭。”事后,张亚急忙在网上寻求法律咨询,几乎所有的在线律师都表示,他的行为已涉嫌诽谤、侵权、扰乱他人正常生活秩序,更有律师认为情节如果严重可能需负刑事责任。
律师的话让张亚感到后怕,为避免事件继续发酵,他曾想过注册新的微信号,重新添加这位小老板后道歉,争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但是新注册的手续比较繁琐,自己也有些担心,如果道歉会不会反被对方劈头盖脸骂一顿。
“大概一周的时间,因为这事儿晚上失眠,白天也无心工作。”张亚随后去网上撤下了大量“代吵架”的广告帖,在这期间还有网友找他帮忙骂人,他也一概拒绝,“只希望对方不会真的采取(法律)措施。”
辱骂他人无疑是违法行为,在线“代吵架”也是同理。因为无聊,因为不懂法,张亚陷入了无尽的后怕当中。那么,闲来无事发布“代吵架”的张亚,是不是真的想以此作为营生?
不为赚钱、只为宣泄
“我每月工资和加班费加一起一万出头,也没成家没买房,钱足够花了。”
当懂懂笔记问询张亚在网上“代吵架”是否是想赚零花钱时,他立马予以了否认。他坦言自己远在老家的爸妈都已经退休,生活上用不着他操心。而自己独自一人在深圳打工,生活也是极为节省。“租住在布吉的单间,月租仅1300元,平时也没有赌博等不良嗜好。我就是爱玩网络游戏,不过不怎么氪金。”
这样一个孤独、无聊、收入尚可的代码蓝领,生活在异乡肯定会感到无聊和无助。“之所以想帮人吵架,纯粹是想发泄一下,也让自己爽快些。”张亚表示,他自小性格比较内向,除了上网之平日里也不爱说话。最近一年来工作上各种不顺,工作繁忙还经常加班,导致内心积攒了大量不满。
每天压力山大又重复劳作,张亚曾将负面情绪宣泄于各种游戏上。但后来渐渐感觉玩游戏已经不能有效排解心中的压力,因此就开始在一些社会新闻、汽车、游戏论坛上当“黑子”,自觉地成为了一名键盘侠。
“一开始是觉得黑车商、黑厂家、黑网友很爽,封号了再申请一个就是。”他坦言那时候在论坛、社交平台上“怼天怼地”,纯粹为了黑而黑,确实能够快速排解内心的压力。
他印象中网上有过代人骂街的话题,而决定向网友提供代吵架的初衷也是如此。“就是想找个真实的对象,实时、高效率地骂上一顿。”至于收费多少,他并不在意,只要对手足够“强大”,能让他宣泄压力,即便免费“代骂”也是可以的。
“我加的不少群,大多都是为了发泄不满、找心理平衡才进去的。”为了“提升”吵架的技巧,张亚年初还加入了几个由“夸夸群”、“骂人群”演变来的“代吵”Q群、微信群。在平时的沟通中他发现,有不少代吵架的群友,收费都十分低廉。有时只要意思一下发个十元红包,就会有人立马往“战场”帮忙吵架、骂人。
在他看来,这些人和自己一样,都只是为了排解心中的不满、宣泄来自生活、工作上的巨大压力。
“和我一样,在生活里都是孙子,只有在网络上才是真的爷。”张亚透露,尽管知道骂人缺德,但每次通过键盘吵完架之后的感觉,确实很爽快,内心也因此轻松了许多。他感觉代吵架几乎都是个人行为,几乎没有见到过有灰产机构去介入这项业务。
来自生活、工作中的心理压力难以排解,致使不少人萌生了在网上谩骂他人,寻求刺激的“病态”想法,间接推动了如兼职代吵、职业代骂业务的出现。
究竟是网络造就了更多“阿Q”,还是阿Q在互联网上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层出不穷的XX群、代XX业务,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生存空间?
互联网“无聊生态”的背后
“同龄人居多,都是年轻人吧,至于理由可以说是各种各样。”
当问及短短几个月遇到的“顾客”大概是什么年龄层的时候,张亚略微思考了一会儿,“我感觉大部分都是90、95后,应该有不少是刚刚工作一两年的年轻人,和我差不多吧。”
那些找他帮忙“吵架”的网友(客户),基本上都是在事件冲突、矛盾中处于劣势的一方,也就是“架”吵不过、“火”发不出,甚至是理亏的弱者。为了泄愤,希望借助“外援”力量,让自己心里能够痛快一些。
“冲突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人际关系,二是职场问题。”张亚回忆称,发布后的第二个月,他接到的“代吵”订单中,人际关系矛盾能占到大概三分一。
这里面包括闺蜜、铁磁好友闹翻了,社交网友吵架了,追星时与其它偶像的粉丝闹矛盾了,只有少量的是男女情感问题,如分手、怄气、生活纠纷。
“有(代吵)需求的,主要是不敢自己去骂对方,或是骂不过对方。”而让张亚没想到的是,剩下三分之二寻找“代吵”的客户,基本上集中在职场问题上。其中绝大部分是离职、辞退时,赔偿、薪资问题没有谈拢,从而衍生“报复”主管、负责人的想法。
“我之前明确告诉过找来的网友,追债要钱的事我不管。”他明确向“客户”表明了这一主张,而找来的网友都表示只是想给公司领导“添乱”罢了,根本没想通过“代吵架”索要赔偿、拿到欠薪。
结束语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似乎没有什么矛盾是乱敲一顿键盘(屏幕)解决不了的。无论是生活、工作产生的矛盾、积攒的压力,不少网友都希望简单地诉诸网络暴力。
微信上吵不赢去群里吵,群里吵不过去微博上吵,相比传统的电话“吵架”,诉诸网络暴力的“报复”行为成本更加低廉,隐秘性也更强,造成的伤害也更加深远。
当不少舆论仅仅聚焦互联网“代吵架”涉嫌违法时,我们也要思考,为何当下的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在网上找“平衡”、发“脾气”、宣泄不满?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种需求可能也是一种机会,往好的方向引导就是“商机”,听之任之可能就是“灰产”。因此,“代吵架”本身并不可怕,如果能够倾听到“代吵架”背后的声音,才会产生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