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了很多育儿文,越看越迷茫!

最近一篇《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鼓吹快乐教育》的文章火了。

文章里提到: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是痛苦的。而孩子处于爱玩的阶段,自控力差,需要父母来调节把控。

如果事事尊重孩子,孩子可能真的就只能归于平凡。如果父母不想将来后悔,现在心就要狠起来。

有个朋友看完文章就傻眼了,找我诉苦:

“前段时间还不是要说顺从天性,尊重孩子才能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吗?怎么这么快风向就转变了,娃到底要怎么教才好,刚定好的规则还改不改?”

深以为然,每篇育儿文看完都觉得文采好好,好有道理,可是看的育儿文越多,我们反而越来月迷茫。

毕竟,观点对立、自相矛盾的育儿文章,太多了。

2. 孩子选的培训班不想学了,要不要逼?

《向往的生活》有一期请了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他和Herry刘宪华一番演奏之后,众人纷纷羡慕。

小时候没有好好练琴的王迅和baby更是深感遗憾,baby甚至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学好小提琴。

Herry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逼着练琴十分痛苦,直到12岁的一次比赛,让他感受到音乐的乐趣。现在他特别感谢父母,如果他们不逼的话,这些东西永远学不会。

很多公号纷纷发文:

父母的逼迫,才能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老母亲看到文章很激动啊,纷纷表示说得好啊,孩子兴趣班想要放弃,我绝不动摇,为了孩子好,受点委屈算什么。

万一孩子长大后问我,我小时候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你当时为什么不逼我一下呢?到那时候,我们当父母的真的百口莫辩啊。

有的人很激动,想到钢琴家郎朗,你看,他不是就被父亲逼出来的天才吗?

群情激昂没过几天,郎朗父亲的教育方式就开始被诟病。

为了让郎朗成才,郎爸辞职带他在北京学习,为了避免儿子依恋母亲影响弹琴,郎爸不允许他们母子见面。

在一次排名靠后,弹琴受挫的情况下,郎爸拿了一包药放在郎朗面前,跟他说:

“弹不好琴,我们就别活了,要么跳楼,要么吃药,你选一样。”

郎朗望着如此冷酷的父亲,把药片狠狠扔向墙边,这时候郎爸又拉着儿子让他跳楼,跳下去死。

看着这些描述我们都心有余悸。

还好,郎朗作为一个个例,成功了,成为引人注目的钢琴家。

可是这世间就只有一个郎朗,如此疯狂的教育方式,又有几个孩子能熬下去呢。

更戳心的是,我们想要优秀的孩子,首先他得是健康的吧,可是按照上面的方式,我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健康地活下去?

纠结了一圈又回到起点,父母都想要健康又优秀的孩子,如果兴趣班他中途不想去了,还让他坚持吗,狠心到什么程度呢?

老母亲表示bie说话,让我再想想。

3. 打还是不打,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在校园暴力频频发生的今天,如果孩子放学回家说:

妈,学校有人打我!

打回去啊!很多父母可能会随口而出。

太生气了,我家宝贝平时万般呵护,凭什么那个小兔崽子敢动我们一下。

我们不惹事,但绝不怕事,父母们愤愤不平地指导着孩子。

除了情感上的共鸣,很多育儿文还引用了专家的意见。

撒贝宁在《开讲啦》中问知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

“孩子被欺负,你会支持他打回去吗”

李教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会啊”,并举例教小孙女揪对方的耳朵,让对方不伤害小孙女。

是不是感觉心里踏实多了?我们不憋屈,连专家也和我们在同一阵营,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直接教孩子打回去就行了。

额,似乎问题没这么简单呢。

前段时间,国民小可爱嗯哼在学校被同学打,霍思燕听到儿子告状后,居然没有让他打回去,而且还让老师不要批评那个孩子。

她给出的原因是:

自己没在身边亲眼看到,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而且小孩子有时候形容的比较夸张,她要等孩子放松的时候再问问情况。

《孩子打架的真相,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一文认为打架其实是孩子交流的一种方式,对比自己和对方的力量,在反抗、妥协、还是求助中不断做选择。

打架时孩子可以学会调节情绪、表达情绪,知道怎么激怒对方,怎么和平相处,怎么道歉和原谅,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父母的过多干涉,反而不利于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而且打架不还手也不一定是坏事,反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如果你遇到的时是一个垃圾人,你真的要把自己拉到和他同样的境界吗。避开、远离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方式。

怎么办,刚才还铿锵有力地说打回去,现在开始扭捏了呢?

还让不让孩子打回去?什么时候打,什么时候不打,打到哪种程度,打输了怎么办?

天呐,老母亲只问了一个问题,育儿文看完,老母亲却要回答很多个问题。

4. 穷养还是富养,选什么

最近,一档真人秀节目《我们是真正的朋友》让我格外着迷,。

然而友谊的小船就因为要不要给小S的女儿买超过1000元的衣服飘摇起来。

小S不想给女儿买,理由是衣服太贵了,女儿才13岁,会持续长高,穿不了多久,还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大S却觉得衣服很好看,长大了也可以穿,穿的久又漂亮,当然要买了。

她俩的讨论结束了,育儿文的战争开始了。

有的站小S,小孩子没有赚钱的能力,对钱也没有概念,买太贵的东西容易养成虚荣攀比的习惯。

前不久一个11岁的深圳小学生,打赏了男主播140万,刷爆了母亲的信用卡,这不就是活脱脱不拿钱当钱吗?

除此之外,不给孩子买贵的东西还可以让她多关注内在美,学会控制自己的物质欲望,毕竟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有道理吧,可你听听大S阵营再说那个更有道理。

如果小时候被父母克扣对待,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东西,长大即使有钱了,那种自卑感也如影随形。

还有一个观点,男孩可以穷养,女孩绝对不行。一定要富养,让她见过世面,长大不至于因为一个包包就被人骗走。

老母亲最受不了这种刺激啊,一想到女儿因为男孩送的东西好,就觉得是真爱,就跟人家走掉,我实在百爪挠心。

富养!啥都别说了,一定要富养!

可是最近一起交通事故,又将我拉回了前者。

7月3日,河南永城市街头,一辆宝马在等红绿灯的时候,被后面的玛莎拉蒂撞击追尾。宝马车起火燃烧,导致车内2人死亡,1人受伤。

而玛莎拉蒂的司机是一名职业院校毕业的23岁女孩。经常在网上晒鞋子、包包和奢侈品。

这明明是一个被富养起来的女孩,怎么会如此藐视规则,闯出这样的弥天大祸。

是不是父母对她的物质要求克扣一点,她更会有界限感,不会肆意妄为,事故就不会发生呢……

摇摆摇摆,摇摆摇摆,老母亲也不愿意这么立场不坚定,一点都不酷。

5.多想想《小马过河》的故事!

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里面有一段是这样的:

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

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

“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后来在妈妈的鼓励下,小马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在育儿的路上,我们老母亲何尝不是小马呢?

育儿文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有的作者可能是老牛,有的可能是松鼠,但最终结果河水深不深,还是靠我们去体验。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育儿理念,到底应该听谁的?

有一个很好地回答是这样的:

每当遇到某个有争议的观点时,我会问自己几个问题:

1. 这个观点,我自己认同吗?

2. 这个观点,适用于我的宝宝吗?

3. 这个观点,适用于我的家庭吗?

4. 这个观点,我无法判断它的优劣,那么我愿意尝试吗?如果愿意尝试,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承受那个最坏的结果吗?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育儿无标准,育儿也从来没有万能公式,别人的经验都只是参考,不是答案。我们不需要把每种方法都用在孩子身上,选择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就已足够。

本文作者×夏目彩虹,首发于父母夜读,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三观,比五官更重要,和100万父母一起,探讨家庭幸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