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可谓是原著的经典桥段之一。只见虎牢关下,张飞一声大喝,由此吕布”三姓家奴”之名,可谓传遍天下。作者借张飞之口,表达对吕布的摒弃之情,确实颇有道理。吕布为财帛良驹先杀死第一个义父丁原,然后又为一个婢女(演义中指貂蝉)杀死第二个义父董卓。

由此一来,尽管吕布勇猛无双,但是很多人也无法再信任于他。那么问题来了,丁原究竟是不是死在吕布手中的呢?答案见于《三国志董卓传》:“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因为这件事,史书对吕布的评价,也自然变成了“轻狡反复,唯利是视”。值得一提的是,史书中只说吕布受董卓指使,并没有明说吕布是因为财帛良驹才杀死丁原的。那么丁原之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史料中的一些蛛丝马迹来看,丁原之死其实是挡住了两拨人的利益。而吕布恰恰是同时拥有这两方派系的共同身份。其一是并州集团,吕布之前是丁原以外的二号人物;其二是董卓党羽,吕布代表了并州集团的意愿,投入到了董卓麾下。因而不难发现,丁原的存在无疑是阻碍了这两拨人马的联合。

据《三国志公孙瓒》记载,公孙瓒在与袁绍交战之时,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曾写下了讨伐袁绍的檄文。这就像袁绍后来讨伐曹操,命陈琳写下讨曹檄文,是相同的道理。在公孙瓒公布的袁绍十大罪状中,袁绍的第一大罪是这么说的:“何氏辅政,绍专为邪媚,不能举直,至令丁原焚烧孟津,招来董卓,造为乱根,由此可见。”

从这处记载中,不难发现这么一件事情——董卓和丁原入洛阳,背后的真正操控者,正是袁绍。也就是说,董卓和丁原是袁绍用了一些手段拉拢过来,用来助自己成事的。不过令袁绍没想到的是,董卓这厮在进京之后,反而生出了谋逆之心。就这样,袁绍和董卓的关系破裂。而袁绍又没有兵权,只能暂时离开朝堂,并嘱咐丁原与董卓作对。

董卓手下有几千西凉骁骑,而丁原手中也有并州铁骑。从军事力量上看,两者可谓是势均力敌。但是政治嗅觉敏锐的董卓,很快便发现了一丝端倪——丁原和他的下属关系不好。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丁原和吕布代表的政治力量不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丁原没有直接控制并州军团。丁原本就是代表朝廷,从外地调来做了并州牧。而并州军中以吕布为首的本土势力选择与丁原结盟,这才有了丁原执掌并州集团的表面现象。

而并州下层的将官和士兵,是不认同丁原的领导地位的,他们直接受到吕布、张辽等人的管辖。丁原在来到并州以后,以朝廷的名义将他们安抚招纳下来,通过笼络吕布,这才达成了掌控并州集团的目的。首先要明白的是,吕布等人同意丁原领导并州集团,并非是服从他个人的命令,而是要让自己组建出来的军队,得到朝廷认可,从而有着合法地位。尽管丁原对吕布很重视,还任命他为自己的主薄,但丁原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政治手段实在不怎么高明。

看看董卓进入洛阳的举动,足以见其高明的政治手段。据《九州春秋》记载:“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董卓靠着虚报兵力的办法,不仅震慑了朝中百官,还成功收服了何进的残余势力。

因而在以吕布为首的并州武将心中,跟着董卓要比跟着丁原好太多了。而且董卓掌握了朝政以后,即便他的手段在不光彩,他也是代表了朝廷的合法性。不难发现,当董卓意识到并州集团的武将有二心之时,他第一时间内向着吕布发出了真诚的邀请。

经过一番抉择,并州集团自然选择了手段更高明的董卓。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并州集团和董卓西凉军的合并,也让后者再次壮大了势力。而并州集团中的武将,也被董卓“投桃报李”,吕布一跃成为武将中的话事人。从这一点来看,丁原之死确实是一个悲剧,他认不清出形势,才是最为致命的一点。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