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了很多育儿文,越看越迷茫! 最近一篇《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鼓吹快乐教育》的文章火了。 文章里提到: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甚至是痛苦的。而孩子处于爱玩的阶段,自控力差,需要父母来调节把控。 如果事事尊重孩子,孩子可能真的就只能归于平凡。如果父母不想将来后悔,现在心就要狠起来。 有个朋友看完文章就傻眼了,找我诉苦: “前段时间还不是要说顺从天性,尊重孩子才能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吗?怎么这么快风向就转变了,娃到底要怎么教才好,刚定好的规则还改不改?” 深以为然,每篇育儿文看完都觉得文采好好,好有道理,可是看的育儿文越多,我们反而越来月迷茫。 毕竟,观点对立、自相矛盾的育儿文章,太多了。 2. 孩子选的培训班不想学了,要不要逼? 《向往的生活》有一期请了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他和Herry刘宪华一番演奏之后,众人纷纷羡慕。 小时候没有好好练琴的王迅和baby更是深感遗憾,baby甚至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学好小提琴。 Herry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逼着练琴十分痛苦,直到12岁的一次比赛,让他感受到音乐的乐趣。现在他特别感谢父母,如果他们不逼的话,这些东西永远学不会。 很多公号纷纷发文: 父母的逼迫,才能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老母亲看到文章很激动啊,纷纷表示说得好啊,孩子兴趣班想要放弃,我绝不动摇,为了孩子好,受点委屈算什么。 万一孩子长大后问我,我小时候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你当时为什么不逼我一下呢?到那时候,我们当父母的真的百口莫辩啊。 有的人很激动,想到钢琴家郎朗,你看,他不是就被父亲逼出来的天才吗? 群情激昂没过几天,郎朗父亲的教育方式就开始被诟病。 为了让郎朗成才,郎爸辞职带他在北京学习,为了避免儿子依恋母亲影响弹琴,郎爸不允许他们母子见面。 在一次排名靠后,弹琴受挫的情况下,郎爸拿了一包药放在郎朗面前,跟他说: “弹不好琴,我们就别活了,要么跳楼,要么吃药,你选一样。” 郎朗望着如此冷酷的父亲,把药片狠狠扔向墙边,这时候郎爸又拉着儿子让他跳楼,跳下去死。 看着这些描述我们都心有余悸。 还好,郎朗作为一个个例,成功了,成为引人注目的钢琴家。 可是这世间就只有一个郎朗,如此疯狂的教育方式,又有几个孩子能熬下去呢。 更戳心的是,我们想要优秀的孩子,首先他得是健康的吧,可是按照上面的方式,我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健康地活下去? 纠结了一圈又回到起点,父母都想要健康又优秀的孩子,如果兴趣班他中途不想去了,还让他坚持吗,狠心到什么程度呢? 老母亲表示bie说话,让我再想想。 3. 打还是不打,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在校园暴力频频发生的今天,如果孩子放学回家说: 妈,学校有人打我! 打回去啊!很多父母可能会随口而出。 太生气了,我家宝贝平时万般呵护,凭什么那个小兔崽子敢动我们一下。 我们不惹事,但绝不怕事,父母们愤愤不平地指导着孩子。 除了情感上的共鸣,很多育儿文还引用了专家的意见。 撒贝宁在《开讲啦》中问知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 “孩子被欺负,你会支持他打回去吗” 李教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会啊”,并举例教小孙女揪对方的耳朵,让对方不伤害小孙女。 是不是感觉心里踏实多了?我们不憋屈,连专家也和我们在同一阵营,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直接教孩子打回去就行了。 额,似乎问题没这么简单呢。 前段时间,国民小可爱嗯哼在学校被同学打,霍思燕听到儿子告状后,居然没有让他打回去,而且还让老师不要批评那个孩子。 她给出的原因是: 自己没在身边亲眼看到,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而且小孩子有时候形容的比较夸张,她要等孩子放松的时候再问问情况。 《孩子打架的真相,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一文认为打架其实是孩子交流的一种方式,对比自己和对方的力量,在反抗、妥协、还是求助中不断做选择。 打架时孩子可以学会调节情绪、表达情绪,知道怎么激怒对方,怎么和平相处,怎么道歉和原谅,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父母的过多干涉,反而不利于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而且打架不还手也不一定是坏事,反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如果你遇到的时是一个垃圾人,你真的要把自己拉到和他同样的境界吗。避开、远离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方式。 怎么办,刚才还铿锵有力地说打回去,现在开始扭捏了呢? 还让不让孩子打回去?什么时候打,什么时候不打,打到哪种程度,打输了怎么办? 天呐,老母亲只问了一个问题,育儿文看完,老母亲却要回答很多个问题。 4. …
Continue reading “哭!看了100篇育儿文章后,我发现自己更不会管孩子了”